文/陳湘瑾
2019年一月,新北三重一起家暴事件引起了社會關注。一名男子因為兒子幫忙買肉圓時「沒加辣」而對妻小施暴。表面上來看,婚姻暴力與兒童虐待是荒謬的,然而,這種家庭裡的雙重暴力在臺灣社會卻屢見不鮮,究竟要如何防止受害小孩將來以暴制暴呢?
早在2002年,臺大社工系教授沈瓊桃便注意到婚姻暴力往往會連帶兒童虐待,也主動將研究結果提供給家暴防治的主管機關,促使政府將過去分開處理的婚姻暴力與兒童虐待進行整合。
國內研究顯示,被通報家暴的家庭中,在過去一年內,有四成(39.6%)的家庭曾發生過夫妻與親子間的肢體暴力。
在〈婚暴併兒虐家庭之多元模式與發生情境〉中,沈瓊桃分析了五種模式,並從中歸納出三種情境因素:因施暴者個人因素如反社會性人格所引發的婚暴或兒虐事件、以暴力管教子女所引發的夫妻衝突以及因婚暴事件所導致的兒虐事件。
針對兒虐家庭,沈瓊桃認為親職教育不應只提供給兒虐加害者,父母雙方應一起學習適當的子女管教方式,以防日後演變成婚暴事件;對於婚暴家庭,除了教導受暴配偶自我保護,亦可將子女可能受到傷害的各種情境知識傳遞給婚暴夫妻,儘量保護子女不受婚暴波及。
此外,研究訪談194人,僅有3位男性,由於受訪者與縣市家暴中心合作,而通報者多為女性,各縣市男性的受服務者都只佔總服務數的3%。「並不代表男性不需要幫助,」沈瓊桃認為男性會因為尊嚴難以主動求助,「但現在這樣的現象也有好轉,有些男性為了申請離婚,也會去申請保護令。」內政部還另外提供男性的關懷專線。
除了男性,更重要的是目睹家暴或親身經歷虐兒事件的小孩,研究指出,子女會因為目睹雙親間的暴力攻擊,而習得用暴力手段來回應問題。
沈瓊桃建議,對於暴力家庭的子女,不管是目睹兒童或是受虐兒童,皆應積極提供其自我保護的知識與技能,避免讓自己捲入父母的暴力衝突傷害,並增進遭受雙重暴力子女的復原力。「目前也有所謂『目睹兒童社工』,教導他們保護自己,其中一點就是不要在父母爭吵時擋在中間。」
最後沈瓊桃提到,孩子成為家庭暴力下的犧牲,雖然可能習得以暴力解決問題,卻也有人能以正面的姿態面對未來人生。
沈瓊桃舉自己在2010年的研究〈暴力的童年、堅韌的青年:目睹婚暴暨受虐青年復原力之探討〉,「當時這篇文章也引起了很多迴響,我們從故事中看到了曾經面臨家暴也曾目睹婚暴的兒童,如何以自身的韌性克服逆境,走上光明的人生道路。」這也是研究人員最感欣慰的收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