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院院史
溯源、萌芽、分立、回歸
臺大社會科學院的歷史,源遠留長,從日據時代「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政學科以來,迄今已歷87年。1945年,臺大法學院從校總區搬遷到徐州路校區,2014年從徐州路校區搬回校總區,分分合合,曲曲折折,精彩無限。
從臺北帝大文政學部到國立臺灣大學文政學院,到臺大法學院,步步曲折。接收「省立法商學院」,從校總區搬到徐州校區,更是一大轉折。臺大法學院及臺大社會科學院,在徐州路校區發芽、生根、成長、茁壯,開枝散葉,迄今約70年,此期間成立5個系、所、新增碩、博士班、成立管理學院、法律學系升格為法律學院。此期間,臺大法學院、社會科學院,培育出無數的人才,有的是政府政務官,包括國家領導人、政府部門的院長、部長、次長、委員;有的是傑出企業家,科學家、教授、律師、法官。他們在各行各業發光發亮,服務社會、貢獻國家。值此社會科學院新大樓及院史室啟用之際,對社會科學院的發展歷史,做個簡述,以供後來者閱覽。
臺北帝大文政學部、臺大文政學院時期
西元1928年(日本昭和3年),日本在臺設立「臺北帝國大學」,下設文政學部及理農學部。文政學部下設有文學科、史學科、哲學科和政學科等四學科。政學科設有10個講座,主要為法律、政治、經濟學講座,政學科畢業生授予法學士學位。民國34年(1945年)臺灣光復,同年11月15日,我政府接收臺北帝國大學,改制更名為「國立臺灣大學」,同年「文政學部」改稱「文政學院」。民國35年4月「文政學院」分為「文學院」與「法學院」,原政學科劃入法學院。法學院下設政治、經濟、法律三個學系。院址為今日的文學院大樓。
法學院時期(民國35年~88年)
民國35年8月,陸志鴻接任臺大校長,並兼代法學院院長。36年1月臺大法學院接收「臺灣省立法商學院」的校舍建築、設備、教職員,學生則以法學院附設專修科方式完成學業。民國36年3月,陳世鴻教授(政治學系)擔任法學院長,為合併臺灣省立法商學院後的首任院長。
民國36年9月由劉鴻漸教授擔任院長,臺大法學院師生由校總區遷至徐州路校區上課,與醫學院同屬獨立於校總區外的獨立學院。民國35年4月至36年9月間,法學院的院務發展除日常教學、研究工作外,主要辦理法商學院的接收與搬遷事宜。由於接收「臺灣省立法商學院」,因此我們要對「臺灣省立法商學院」 的歷史做個敘述。
西元1919年(日本大正8年)日本設立「臺灣總督府高等商業學校」,校址就是現在的徐州路校區, 1926年(昭和1年)改名為「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商業學校」,1943年(昭和18年)改制為「臺北經濟專門學校」,民國34年臺灣光復,改名為「臺灣省立臺北商業專科學校」,民國35年2月改制為「臺灣省立法商學院」。
奠基時期(36年9月~56年7月)
臺大法學院遷至徐州路後,由於獨立於校總區之外,因此除了政治、經濟、法律三個學系外,接收臺灣省立法商學院的行政組織,並做調整與更名,包括教務分處、訓導分處、事務組、圖書分館等單位。各單位設有主任,由教授或資深行政人員擔任,其下各有若干行政人員,辦理教務、訓導等行政業務。另設有人事人員、會計人員各一名,辦理相關業務。
從民國36年9月遷到徐州路區起到民國88年8月更名為社會科學院止,前後共53年,此期間法學院的歷史大致可分成「奠基時期」、「穩定成長時期」及「分立發展時期」等三個階段。前後共有15位教授擔任院長,其院務發展舉其要者,簡述如後。
劉鴻漸院長(法律學系教授) 任期:36年9月~37年6月
一、辦理法學院搬遷與校舍運用事宜。
二、商學系的成立與招生
民國36年秋,臺灣省政府以本省需要大量會計人才,函請本校增設會計系,經費由省府負擔。本校以原省立法商學院併入之後,商學師資、圖書及設備頗為完備,故乃決定由法學院籌設商學系,並函覆省政府,同時向教育部備案。民國37年1月教育部同意臺大法學院增設商學系。同年8月臺大法學院商學系正式招生。
薩孟武院長(政治學系教授) 任期:37年9月~48年7月
民國37年6月底劉鴻漸院長請辭後,院務由洪應灶教授代理。同年9月,薩孟武教授接任院長。
一、《社會科學論叢》創刊
民國38年初,臺大法學院著手籌辦學術研究期刊。民國39年4月,《社會科學論叢》創刊,為法學院各系所教師的學術研究成果刊物,《社會科學論叢》創立時為每年出版一輯,至85年停刊,歷時46年。臺大校長傅斯年為《社會科學論叢》撰寫發刊詞,除表達他對社會科學研究的期許,也闡述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在方法論上的異同,饒富意義。
二、法律學系分法學組及司法組
司法行政部(今法務部的前身)為儲備司法官人才,經行政院核准,民國42年教育部核定本校附設三年制之法律專修科,民國42年9月招收66名學生。由於開辦法律專修科,法律學系教師員額得以增加,同時也藉此引進司法實務界的師資。民國44年8月,法律專修科改制為法律學系司法組,原法律學系學生編入法律學系法學組。
三、設立法科研究所及三個碩士班
民國44年3月法學院成立法科研究所,為科際整合性質之研究所。44學年度開始招生,法學院畢業生均可報考。民國46年2月,法科研究所分立為政治學研究所、法律學研究所及經濟學研究所,46年8月起各自招收碩士生,以培養大學師資及學術研究人才。
四、興建商學館
法學院校舍不足,於徐州路19號興建商學館,民國43年商學館落成,分上下兩層,樓上為閱覽室,樓下為書庫及實習教室。從此,商學系有了自己的系館,奠定了未來商學系發展成為管理學院的基礎。
施建生院長(經濟學系教授) 任期:48年8月~57年7月
一、商學系分組
施院長接任院長後,積極推動商學系單獨成為商學院或管理學院。民國48年8月,先將商學系分為國際貿易、會計及銀行、與工商管理三個組,並為未來擴大成立商學院或管理學院做準備。民國52年8月,商學系的會計及銀行組再分為會計組與銀行組,商學系於是成為一個包含四個組的學系。
二、成立社會學系
民國47年社會學者楊懋春教授起草了〈為請添設社會學系上錢校長書〉,建議成立社會學系,並得到臺大多位教授的支持,但因無經費而沒有結果。唯在楊懋春教授的努力下,以及亞洲基金會承諾支援籌設經費,民國49年5月8日,臺大校務會議通過成立社會學系,同年7月教育部同意設立社會學系。
三、政治學系分為三組
政學科時期依循歐陸制度,政治學偏重法律與制度面之研究。政治學系設立後,政治學的教學與研究逐漸改向英美政治學的潮流。為順應美國各大學政治學系之分科趨勢,並顧及我國學術發展之需要,自民國52年8月起政治學系分設政治理論組、國際關係組及公共行政組。
四、法學院圖書分館的興建
法學院既有圖書館設施簡陋、空間不足,興建新圖書館成為重要院務。在施院長努力下,行政院「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於民國50年同意撥款補助興建圖書館,總工程費及設備費約為700餘萬元。民國51年夏天破土,民國52年年底落成啟用。原來在杭州南路、徐州路口的舊圖書分館改成學生活動中心、導師室及福利社。
五、經濟學研究所博士班的籌設
有鑑於臺大法學院各研究所授與的最高學位為碩士,尚未授予博士學位,施院長倡議各科系應設法成立博士班,以便落實真正完整的研究所教育,提升研究所的學術水準。民國56年6月,在「臺灣經濟發展會議」上,設立經濟學博士班的計畫成為會議議題,會中決定由中央研究院與臺灣大學合作,成立「經濟學博士班設置計畫執行委員會」,以當時美國康乃爾大學劉大中教授為主任委員,臺大經濟學系系主任林霖為執行秘書,積極爭取經費,規劃課程及師資。
六、推動國際交流與整合型研究計畫
國際學術交流方面,聘請美籍人士擔任臺大經濟學系客座副教授,並積極鼓勵年輕教師出國進修,期滿回國服務,以提升師資水準。
推動整合型研究計畫方面,則以獲得美國哈佛大學燕京社補助,而由本院政治學系執行之集體研究計畫「我國監察制度研究」為代表。此計畫參與者有傅啟學、張劍寒、賀凌虛、胡佛、陳文仁等教授,在學術自由、獨立的原則下,對我國監察制度提供了嚴厲的批判與具體的建言,充分發揮學術自由的精神。
七、強化學生活動的管理
成立「學生活動中心管理委員會」,促進學生活動,及自主管理,促進學生參與社團的意願。
穩定成長時期(56年8月~73年8月)
林霖院長(經濟學系教授、系主任) 任期:56年8月~59年2月
一、經濟學系博士班成立
林院長上任後執行「經濟學博士班設置計畫」,積極爭取經費、規劃課程及延聘師資。民國57年7月經濟學系成立博士班。設立初期師資除經濟學系、中央研究院教授外,並邀請多位國外知名學者於暑假期間上課,鐘點費及機票費用請「徐元智先生紀念基金會」資助。值得一提的是,經濟學系博士班的經費每年向國科會申請專案補助,直到民國61年才由本校編列。
二、興建經濟學系館
為了讓經濟學系博士生有足夠的教學、研究、及圖書與設備空間,在經濟學系陳正澄教授的規劃下,於民國56年開始興建經濟學系館,58年9月完工,59年5月啟用。由於籌設博士班、興建新大樓工程同步展開,加上院務極為繁忙,林霖院長積勞成疾,於59年2月中風病逝於任上。
韓忠謨院長(法律學系教授) 任期:59年3月~64年10月
一、設置圖書購置委員會
為有效利用有限經費,充實本院圖書,設置「圖書購置委員會」,並訂定「國立臺灣大學法學院圖書購置整理計劃大綱草案」及「國立臺灣大學法學院圖書購置委員會組織辦法草案」。
二、成立商學研究所、社會學研究所
民國61年8月成立商學研究所,63年8月成立社會學研究所。
三、規劃推動研究大樓的興建計畫法學院成立以來,系所逐漸增加,從三個學系增加到五個學系,增設五個碩士班,一個博士班,教師人數與學生人數增加很多,教學研究空間嚴重不足。為解決此一問題,民國60年開始規劃並推動研究大樓的興建。拆除原來的木造室內體育場和福利社,改建大樓。民國65年新大樓完工(即現今徐州路校區的研究大樓)。該大樓作為研討室、教師研究室、研究生研究室、法政研究圖書室,地下室則為餐廳,大大抒解空間不足的問題。
姚淇清院長(政治學系教授) 任期:64年11月~70年7月
一、三民主義研究所改隸法學院
民國61年,教育部因國內各大專院校「國父思想」課程師資不足,希望本校能設立「三民主義研究所」,以培養師資。民國63年8月三民主義研究所成立,直屬校長室,64年8月姚院長接任法學院院長時,仍兼三民主義研究所所長,民國65年8月三民主義研究所改隸法學院,法學院又新增一個研究所(沒有大學部學生)。
二、籌建三民主義研究所大樓
三研所改隸法學院後,徐州路校區的空間,更為不足,因而於民國67年規劃拆除院內原有的木造二層樓建築,興建三民主義研究所大樓。
三、設立臺大法律服務社
法律學系為促進學生理論與實際之配合.增加實習機會及提供民眾法律諮詢,民國68年11月3日成立「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會法律服務社」,提供民眾法律諮詢的服務工作。
張劍寒院長(政治學系) 任期:70年8月~73年7月
一、規劃商學系四個組改制升格為四個學系
為推動商學系四個組改制為四個學系,成立專案小組,推動改制的工作。該專案小組建議管理學院應於民國72年8月成立,院址設於校總區。
二、社會學系分為社會學組和社會工作組
民國62年,社會系范珍輝主任將「社會學組」和「社會工作組」分組教學。民國70年,朱岑樓主任時期社會學系分為「社會學組」和「社會工作組」,分別招生。
三、三民主義研究大樓完工,三民主義研究所自校總區遷入新大樓
民國71年6月三民主義研究所大樓完工,為五層樓建築(現今徐州路校區的綜合大樓)。民國72年9月,三民主義研究所從校總區遷到法學院新大樓。
四、開始規劃將法學院遷回校總區
歷經30多年的發展,雖然徐州路增建二棟大樓,但徐州路校區的教學研究與學生活動空間仍顯得相當不足,且與校總區相隔兩地,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師生欠缺交流,不利科技整合與發展,且兩地學生上課、社團活動,必須通車往返,實為不便。於是開始有將法學院遷回校總區之議,並著手尋覓適當院址。民國71年,本校校園規劃委員會工作小組由政治學系繆全吉教授擔任召集人,初步決定法學院遷院預定地為校園東北角區域,相關徵收保留地經費由學校籌措中。
分立發展時期(民國73年8月~88年7月)
袁頌西院長(政治學系教授) 任期:民國73年8月~77年1月
一、商學系四組升格為系
民國74年8月4日,商學系的四個組正式升格為四個學系,分別為:工商管理學系、會計學系、國際貿易學系、財務金融學系。
二、成立管理學院
為推動成立管理學院,袁頌西院長於民國74年赴美洽商合作計畫及遴選教師,並在海外成立諮議委員會。成立「商學四系所行政委員會」,協調系務與籌畫成立學院之事宜。民國76年8月管理學院正式成立,首任院長為許士軍教授。
三、籌設新聞研究所
早期曾有人建議臺大應籌設新聞學系。民國75年孫震校長基於傳播事業在解嚴前後蓬勃發展,對臺灣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發揮深遠的影響;再者,臺大為國內最高學府,歷史悠久、系所齊全,臺大若能設立新聞所,積極培養新聞專業人才,對於知識的傳播與輿論的影響必定大有助益。基於此,民國75 年孫校長同意籌設新聞研究所,75年法學院院務會議通過新聞研究所設立草案,同年5月提校行政會議討論。其後,袁院長前往美國,邀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喻德教授返臺籌設新聞所。
四、三民主義研究所與三民主義科合併
民國75年8月,法學院三民主義研究所與教務處三民主義科合併,三民主義科原有的教師名額及圖書均併入三研所,合併後的三研所增加專任教師10名、兼任教師8人,師資陣容因而擴大。
五、改善院區教師研究空間及成立法政研圖
重新整修教師研究室,使副教授以上教師均有研究室。將法律、政治、社會及三研所等四個單位的系圖書室合併為法政研圖書館,設於三研所大樓的二至四樓。
六、推動遷院計畫
繼續推動法學院遷回校總區的計畫。76年成立「法學院遷建促進小組」,研擬具體遷院計畫,積極推動遷院的工作。
華嚴院長(經濟學系教授) 任期:民國77年2月~79年7月
一、成立法學院遷院小組
民國77年4月,正式成立「法學院遷院小組」,聘請法律學系教授王仁宏教授為召集人,編列經費,積極推動遷院。為求擴大參與,遷院小組增加學生代表。
二、為提升行政效率,事務組主任改由教師兼任
為提升總務工作的效率,78年3月聘請政治學系趙永茂副教授擔任事務組主任,改變先前由職員擔任主任的做法,民國78年6月,趙副教授出國進修,由陳正倉副教授繼任。
三、訂定院長候選人推選辦法,院長候選人以普選產生
民國70年代末期,校園民主風潮盛行,臺大77學年度第一次校務會議通過各學院院長選舉辦法,79年3月,法學院院務會議通過「法學院院長候選人推選辦法」。根據該辦法,下一任法學院院長以普選方式推選院長候選人,再提請校長聘任。
四、院務會議增加學生代表及職工代表
為了讓法學院的院務推動更透明、民主,符合大家的期望,院務會議增加學生與行政人員代表。
五、收回臺灣電力公司的變電站土地
民國78年收回台灣電力公司徐州路變電站土地與房屋,供體育組辦公及增闢第二停車場,解決停車場地不足的問題。
六、整修法學院教師休息室
整修陳舊的教師休息,提供教師一個明亮舒適的休憩空間。該教師休息室後來成為法學院教師最喜歡的公共場所之一,許多公共議題在教師室討論,以及推動。
戴東雄院長(法律學系教授) 任期:民國79年8月-83年9月
戴院長係根據新訂的法學院院長候選人推選辦法產生,為普選後第一任法學院院長。
一、法律學系增設財經法組
為適應快速的經濟、社會發展與財經法律人才的需求,民國79年8月法律學系增設財經法學組。法律學系也因此增加了16個教師名額,法律學系規模擴大。民國80年12月,法律學系系務會議通過申請成立法律學院。82年10月法律學系成立推動委員會積極籌設法律學院。
二、推動遷院計畫
為了加速遷院工作,將原「法學院遷院小組」提升為「法學院遷建委員會」,並委託本校城鄉所黃世孟教授等,進行「臺灣大學法學院遷院建築研究計畫」。
遷院工作大體上可分三階段,即院址規劃、預算編列與爭取、大樓興建。依「臺灣大學法學院遷院建築研究計畫書」,法學院院址預定地位於校園東北角。82年度立法院審議後核定法學院遷院工程總經費23億895萬元,分五年撥付。由於工程龐大,分三期興建,第一期興建新聞研究所、三民主義研究所及社會學系,第二期興建經濟學系與政治學系,第三期興建法律學系及法學院圖書館。第一期遷建工程於82年6月開標,但因機械學系臨時工廠焚化爐遷建工程問題,至民國83年5月才破土興建。
三、新聞研究所正式成立
民國78年6月校務會議通過設立新聞研究所,並報教育部、行政院核准,於民國80年8月正式成立。由於法學院徐州路校區無可用空間,且準備遷回校總區,因此新聞所辦公與上課地點暫設於校總區國際青年活動中心五樓。戴院長聘請原籌備主任喻德基教授為新聞所代所長(喻德基教授非中華民國國籍,不得為學術主管),編制為四個教師一個職員,第一年招收12名碩士生。
四、管理學院遷離徐州路校區
管理學院於76年獨立後,因新館尚在興建中,因此管理學院師生仍在徐州路校區上課。83年1月底先搬遷教師研究室及系辦公室至管院新大樓,學生仍然留在徐州路校區上課,直至83年7月才全部遷回總區。法學院的擁擠情況獲得改善。管理學院遷回校總區,法學院原行政人員因應調整,部分行政人員與工友同仁調回校總區與管理學院服務。
五、設立「連震東紀念講座」
民國79年,政治學系校友連戰先生為了紀念他的父親連震東先生,捐贈臺大新臺幣四百萬元,以每年孳息所得設立「連震東先生紀念講座」,設立「法政」、「財經」講座。82年8月起,「財經」講座改為「經社」講座。
柯澤東院長(法律學系教授) 任期:83年10月~85年8月
戴東雄院長於民國83年9月出任大法官,法學院新任院長經普選後,由法律學系柯澤東教授接任。
一、調整與維護教學與學術環境
貫徹節約能源,強化徐州校區的教學與研究環境,重整水池、庭園,規劃開拓院內停車場,重修國際會議廳與大禮堂,修建行政大樓及充實教室設備,提昇學生上課、住宿及餐飲、育樂等生活品質。
二、完成法學院第一期遷院工程
民國84年年底法學院第一期遷院工程完工,社會學系、三民主義研究所及新聞研究所於85年2月遷至校總區三個新館上課。三系所遷回總區後,徐州路校區的擁擠情況雖獲得改善。但法學院院區分隔兩地,也產生了新的問題,學生選課、師生交流、院務推動相對不便。
三、校務會議通過成立法律學院
民國85年6月15日,校務會議通過法學院法律學系獨立升格為「法律學院」;原法學院更名為「社會科學院」。
四、修改院長候選人推選辦法為遴選制
經濟學系朱敬一教授等人於84學年度第1學期第1次院務會議中提案,建議全面修改法學院院長候選人推選辦法,改採遴選制。後經廣泛徵詢院內師生意見,於84學年度第2學期第1次院務會議討論通過。
許介鱗院長(政治學系教授) 任期:民國85年12月-88年7月
(副院長:朱敬一(86.1~86.7)、葉俊榮(86.8~87.11)、陳德禹(87.12~88.7)、邱榮舉(86.1~87.7))
民國85年8月,柯澤東院長因為出任第9屆考試院考試委員,法學院院長由教務分處主任法律學系黃榮堅教授代理,並進行院長遴選。政治學系許介鱗教授當選,85年12月接任。
一、增設副院長
為提高法學院學術地位,更積極推動院務,許院長創設副院長職務,聘朱敬一教授為副院長兼教務分處主任,邱榮舉教授為副院長兼學務分處主任,協助院長處理院務與協調各系所。自此之後,法學院(及後來的社會科學院)除了院長之外,有兩位副院長,並分兼教務分處與學務分處主任之職。
二、重塑人心之美
許院長認為臺灣學界長久以來重理工、輕文、法,教育淪為知識教育或技能訓練,知識分子一味追逐金錢、權位。實非社會之福。他在任內大力提倡「臺灣文藝復興」運動,推動校園心靈美化工程,提升教育品質,辦理多項活動。
三、美化校園
心靈美化,校園也要美化,許院長邀請同仁及學生自由創作,完成了法學院外牆牆柱上鑲嵌的陶瓷版畫。重新設計佈置了行政大樓中庭的亭閣與桌椅。在弄春池裡放置了自費自日本引進之高科技的生化磚(可分解魚類排泄物),並使垂垂老矣的柳樹再度甦活。
四、申請法學院行政大樓及前後排教室為市定古蹟
法學院徐州路校區起建於日據時代大正8年(1919年),大正11年(1922年)完工。雖已歷經多年,但行政大樓、大禮堂與前後排教室,仍然維持接收時的外觀,頗富歷史價值,因此法學院於民國86年12月行文臺北市政府,建請將法學院行政大樓、前後排教室指定為古蹟。民國87年5月法學院大門、行政大樓及前後排教室被指定為市定古蹟。
五、促進科際整合,組成研究小組與辦理學術研討會
成立三個跨系所的研究小組:以政治學系為主的「中國大陸」研究小組,以法律學系為主的「大陸法制」研究小組及「國會法案」促進小組等。支持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如「亞洲文藝復興」研討會、「中國與東亞:廿一世紀的課題」研討會、「臺灣與日本的現狀與問題」研討會及「近代日本與臺灣」、「原住民的權利」等研討會。
六、法律學院成立,社會科學院誕生
民國87年11月2日,教育部同意法律學系升格為法律學院,原法學院更名為社會科學院。但因時值學期之中,不便逕行分立,而且法律學院對於新院址仍有意見,因此兩院決定暫緩分立。直至民國88年8月1日才正式分立。此為法學院歷史上繼管理學院獨立後的另一個重大演變。從此,源遠流長的「臺大法學院」,走入歷史。新的「臺大社會科學院」於焉開啟。
社會科學院時期(民國88年8月迄今)
「臺大社會科學院」,有政治學系、經濟學系、社會學系、三民主義研究所、新聞研究所等五個學系、研究所,以及院辦公室、教務分處、學務分處、研發分處、總務分處等行政單位。臺大社會科學院成立迄今,共有4位教授先後擔任院長,其院務發展舉其要者,簡述如後。
許介鱗院長(政治學系教授) 任期:民國88年8月~89年7月(副院長:陳德禹(88.8~89.7)、陳正倉(88.8~89.7))
許介鱗院長原為臺大法學院院長,法學院更名後,他的任期尚未屆滿,因此繼續擔任更名後的社科院院長,而成為「社會科學院」的首任院長。
一、三民主義研究所更名為國家發展研究所
民國88年三民所成立碩士在職專班。
民國89年6月初臺大校務會議在通過三民主義研究所改名為國家發展研究所,同年6月底教育部核准,三研所正式更名為國家發展研究所,代表另一個學術發展階段的開始。
二、遷院二期工程重新規劃
法學院第一期工程完工後,因為三棟建築僅為四層樓低矮建築、且原計畫將興建10棟樓,佔用過多綠地,而新遷回的三系所為小系所,使用一棟建築不符合經濟效率等原因,受到校內外的質疑與強烈批評,反對照原計畫繼續進行後續工程。另因法律學系升格獨立為法律學院,因此社會科學院原遷院計畫必須重新規劃設計。而由於遷院案延宕過久,原來教育部核定的的「國立臺灣大學法學院遷院計畫」建築經費已經不能繼續使用。新的建築計畫與所需經費必須重新送請教育部審議核定。此外,由於政府財政日益困難,教育預算緊縮,各大學新建校舍必須自籌部分建築經費,使得社會科學院後續遷院計畫,需要重新調整規劃、設計,並自籌大部分經費,遷院計畫難以繼續推動。
包宗和院長(政治學系教授) 任期:民國89年8月~95年1月(副院長:陳德禹(89.8~92.7)、陳正倉(89.8~95.1)、江宜樺(92.8~94.7)、周繼祥(94.8~95.1))
一、成立社會工作學系民國80年11月校務會議雖通過成立社會工作學系,但因受限於教育部的規定,無法順利通過。經過努力,直到民國90年9月獲教育部同意,自91年8月起將「社會學系社會工作組」獨立為「社會工作學系」,而原來的「社會學系碩士班應用學組」改為「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
二、發行社會科學院院訊
發行社會科學院院訊,報導社會科學院的學術活動,學生活動、生活點滴、院友的動態以及諸如遷院等大家共同關注的議題,藉此了解社會科學院師生動態,深化彼此間的情感,凝聚大家對學院的向心力。
三、開設中國大陸研究學程,成立中國大陸研究中心
四、成立碩士在職專班
90年政治系成立碩士在職專班,92年經濟系成立碩士在職專班,招收在職生。
五、教育部同意補助遷院二期工程建築經費4億7千萬元。
社會科學院遷院工程幾乎是重新啟動,在包院長、陳正倉副院長積極與校內各相關單位及教授、學生溝通,在彙整校內外意見之後,民國92年提出「法律學院暨社會科學院第二期新建工程先期構想書」,以保留最大綠地,興建高樓層為原則。教育部於94年8月核准遷建計畫,並同意補助4億7千萬元,餘由本校務基金自籌支應(含民間捐款)。至民國94年1月底共募得現金1億3千5百萬元,實物捐贈鋼筋7,500噸、混凝4萬立方公尺。
趙永茂院長(政治學系教授) 任期:民國95年1月~101年7月(副院長:陳正倉(95.1~97.7)、林惠玲(97.8~101.7)、周繼祥(95.1~95.7)、李碧涵(95.8~96.2)、林端(96.3~101.7))
包宗和院長於94年8月年受聘為副校長,兼代社會科學院院長至新任院長產生。趙永茂教授於95年1月接任社會科學院院長。
一、推動邁頂計畫,加強推動國際化,推動校際、院際交流與合作,並擴大海外合作研究,提升教師研究能量。
二、成立院級研究中心,強化政策研究能量。
成立「社會科學院公共經濟研究中心」、「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與管制政策研究中心」、「社會科學院客家研究中心」、研究相關議題,供政府政策參考。
三、改善硬體設備、美化校園環境
籌措經費改善本院教學設備經費,教室全面e化;人行步道、學生廁所重新整修、校園園藝美化等。
四、遷院二期工程順利動土
民國95年經濟學系及政治學系校友共捐贈新臺幣2千多萬元,給「財團法人臺大經濟研究學術基金會」作為遷院聘請國際建築師的設計經費。經「建築師遴選委員會」討論,列出國際建築師名單,請林峰田教授、劉育東教授、彭錦鵬教授,先行赴日本洽談。95年12委託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豐雄」先生規劃設計。設計案於97年1月提校務會議討論,表決通過。98年上網公開招標,最後由互助營造得標,99年3月2日舉行動土典禮。
五、事務組更名為總務分處,增設研發分處
依本校「行政單位組織運作要點」規定,97年本院原事務組改制為總務分處,聘請政治系江瑞祥副教授擔任主任;增設研究發展分處,負責辦理發展企劃、產學合作、研究計畫服務等事項,聘請經濟系鄭秀玲教授擔任主任。
六、成立院級「東亞民主研究中心」
社會科學院東亞研究團隊長期對東亞地區的政治、經濟、民主化深入探究,成果豐碩,為維持既有之研究及加強研究能量,及提升臺灣在全球民主化研究領域之影響力,及確保本校作為國際公認之東亞地區民主化研究重鎮之地位,在既有基礎及整合校內資源,成立院級「東亞民主研究中心」,成為臺大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中,國際重要學術研究中心。
林惠玲院長(經濟學系教授) 任期:民國101年8月~迄今(副院長:王麗容(101.8~迄今)、邱榮舉(101.8~迄今)、黃鴻(101.8~101,10)、許振明(101.11~102.7)、吳聰敏(102.8~103.7))
一、募得1億6000萬元遷院經費
社會科學院新大樓工程雖於99年3月2動土興建,但建築經費仍有相當缺口,且內部裝潢費用尚待籌措。林院長上任後,積極向外募款,邀請經濟學系系友邱正雄董事長、侯金英董事長、薛琦董事長、許嘉棟董事長、陳博志教授、陳正倉教授、黃鴻教授、許振明教授共同討論募款事宜,後經薛琦董事長的居間聯繫,及林全教授的協助,獲得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童子賢董事長等捐贈新臺幣1億6,000萬元。補足工程經費,及內部裝潢費用。使得遷院工程得以順利進行。
二、新大樓落成
102年5月11日舉行社科院新大樓落成典禮。捐贈人侯貞雄事長、辜嚴倬雲理事長、辜成允董事長、劉介宙事長、童子賢董事長、徐是昌副董事長、鍾正宏董事長、駱錦明董事長、李嗣涔校長、孫震校長、陳維昭校長、及本校副校長、各學院院長、伊東豊雄建築師及本校師生等共400位貴賓、校友、師生出席。
三、完成新大樓內部裝潢,社會科學院遷回校總區。
新大樓落成後,積極進行內部裝潢,包括辜振甫紀念圖書館、梁國樹國際會議廳、階梯教室、平面教室、研究生教室、教師研究室、討論室、教師聯誼室、院、系、研究中心辦公室等各空間。103年6月中旬,完成內部裝潢,接著進行搬遷,8月底完成搬遷。103年8月26日於徐州路社科院大禮堂舉行遷院惜別會,校園巡禮。中午至校總區新大樓舉行入厝典禮,由林院長主持,楊校長、孫校長到場致賀並致詞,本校許多師長亦到場致賀,社會科學院師生終於遷回校總區,完成長久以來的希望。『校總區,我們回來了』林院長如是說。原社會科學院教務分處、學務分處、總務分處、研發分處、人事組、會計組裁撤,行政人員移撥校總區相關處室。
104年6月12日在新大樓舉行啟用典禮,邀請捐款校友、先進、校友及本校師長、同仁參加。感謝所有參與的師長、校友、先進的協助,遷院工程正式告 一段落,劃下完美句點。
四、成立「公共事務研究所」
促成「公共事務研究所」成立,103年9月招生。
五、加強國際交流,簽訂交換生合約與學術合作計畫
為強化國際交流活動,訂定「國際事務推動委員會設置要點」,新簽訂了37個國際學術交流合作協議。
六、設立「敦品勵學獎學金」,補助學生出國交換。
「敦吉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長鍾正宏系友為鼓勵臺大社會科學院優秀學生赴國外交換、實習,捐款設立「敦品勵學獎學金」,補助15~18位社會科學院學生出國交換,每人新臺幣二十萬元,以清寒者優先,鼓勵學生積極關懷社會,希望透過本獎學金之設立,體驗交換國之婚喪喜慶、生老病死等習俗,進一步了解交換國的文化、習俗、民族性及國家競爭力,進而養成積極努力、關懷社會、克服困難的人生態度。
七、開設「頤賢講座-臺灣政、經、社問題與對策」課程。
開設「頤賢講座-臺灣政、經、社問題與對策」課程,經費「敦吉科技股份公司」捐贈,邀請孫震校長擔任主持講座,邀請政務官、部會首長、企業家擔任講座,講題分三大部分:「經濟議題」、「政治議題」、「社會議題」。進行理論的討論、政策施行與建議。期望培育社會科學院學生成為未來的領導人才。
八、協助募款,辦理「勵學獎學金」
為減低經濟學系學生在外打工時數,使其專心課業,林院長募款,發給經濟系學生獎學金15~20名,每名6000元~8000元新臺幣(一學年以9個月計算)。對受獎學生有極大的幫助。
展望
社會科學院在歷任院長、師長與同仁的努力下,培育出無數英才,成為國家社會及各行各業的領導人,貢獻國家。社會科學院在國際的排名,2014年世界排名第54名,亞洲第13名,研究成果與學術聲望,在世界百大之內,獲得高度肯定。展望今後,社會科學院的師生,將繼續努力,追求更高更好的學術成果,繼續對國家社會做出貢獻,就像新大樓四周清澈的流水,不斷向前流轉,生生不息,邁向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