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傑出研究獎是為獎勵研究成果具前瞻科技創新、有助改善人類生活之知識與技術,並具有重大貢獻有具體事實者。本院經濟系王道一教授於107年度榮獲此項殊榮,本期電子報有幸邀請到王道一老師接受訪問,並分享其研究歷程。王道一教授的學術生涯中最重要的兩次轉捩點分別是從數學系跨足到經研所博士班,並一路踏進研究之領域;以及在加州理工學院擔任博士後,學習神經科學進行經濟學實驗的這一段特殊經歷。
王教授娓娓談起二十幾年前,由於高中三年都在做科展,讓他喜愛「自己尋找題目並加以探索」的過程,也讓他立志讀博士。但因為不確定要讀甚麼領域,因而選擇保送較為基礎的數學系。臺大數學系的必修雖然艱深但學分數也相對較少,給予學生很大空間涉獵其他學科。王教授大一時因緣際會修習邱鳳臨教授開授的「民生主義與經濟政策(Economics and Economic Policy)」,這一學年的英語授課意外成了他在經濟學上的啟蒙教育,促使他決定雙主修經濟學。受限於必修衝堂,當時他先修完進階課程再回頭讀大一必修,「所以,我大四那年才修大一經原,下學期拿了一百分。」王教授笑稱,並謙虛坦承是在大四修習古慧雯教授開授的「個體經濟學」,才釐清經濟學的基本觀念,開啟經濟學的一扇門。大四下因為雙主修還差四門課,王教授原本打算延畢一年,但當時經濟系張清溪主任卻建議他放棄雙主修直攻博士,使他決定把雙主修改為輔系,靠著大學時期亦積極修習外文系語言組輔系課程,成為臺大完成雙輔系畢業的首例。
當完兵跟師母同時申請至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攻讀博士,數學系背景讓王教授在第一年念得比其他同學輕鬆,但當年發生兩件事,讓王教授注意到「培養經濟直覺」的重要:他曾在課後詢問老師修改模型假設會否得到不同結果,但老師反問一句「這樣修改目的為何?」點醒了他,意識到經濟學研究並不只是數學推導,而是為了解釋某一社會現象,才會採用不同的假設、開發出新模型。另外在資格考時,王教授用掉一半時間只為了將其中一道題目所有可能的答案都檢查過,以致差點寫不完。後來才發現不少題目其實只需憑靠經濟直覺,便可跳過繁瑣計算得到答案。這個經驗非常寶貴,讓王教授意識到必須透過經濟直覺才能看穿數學的迷霧,否則將困在數學的黑森林中走不出來。
博士班第三年王教授於系上新成立的加州社會科學實驗室(CASSEL)擔任研究助理,但因沒有老師專精這個領域,只能靠自己摸索土法煉鋼。所幸王教授與系上年輕教授合作的經濟學實驗很快就發表,也成為其博士論文的一部分。這個經驗讓王教授被引薦至加州理工學院人文社會科學部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不但無縫銜接畢業即就業,也避免與師母孩子分隔兩地。
擔任博士後研究員期間,王教授發現加州理工學院的師生組合很像「中研院加上臺大電資學院」,使得他們有很特別的教學理念:「我們是個研究機構,我們收學生是讓我們有研究助理,我們教學是讓助理們知道他們在幹嘛。」而且人文社會科學部因為教授人數不多,研究領域非常「偏食」,早年專攻形式政治理論與個體經濟理論,後來發展出實驗經濟學、神經經濟學檢驗理論,目前則發展實證產業組織分析。在國外工作的經驗讓王教授體認到社會科學所有學科界限都是模糊不清的,因為不同學科雖然站在各自的角度,卻是研究相同的對象,彼此間有很多地方可以切磋學習。
過去的經歷形塑王教授觀察到有趣的問題就去研究,並不將自己侷限於特定領域,不管是從數學到經濟學,博士班學習實驗方法,還是博士後使用神經科學工具進行經濟學實驗。但所從事的研究,不外乎用經濟學實驗來檢驗現有理論、指向更能解釋結果的新理論,近年來則跨足政治科學領域,未來王教授也會持續在經濟學實驗上耕耘,希望讓社會科學實驗研究能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