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人物專訪

【人物專訪】穩定國際交流、深化彼此關係:劉康慧國際事務執行長訪談

  Art editor Img 

    為提升政治系之教學、研究能量,政治系這學期大張旗鼓地增聘三位新進教師加入政治系大家庭,其中一位便是劉康慧國際事務長。劉教授於印第安納大學公共事務取得博士學位。爾後,便在香港大學政治及公共事務學院任教近十年。與其同時,也承擔校內國際事務工作、協助推動香港大學國際交流。有著這些歷練,相信劉教授接任國際事務執行長一職,必能為社科院之國際成果帶來新的激盪。
   「未來社科院在國際事務上的策略,第一是要維持、其次是深化,最後是發展『需求導向』。」劉教授甫進臺大任職,卻對臺灣高教環境十分了解,在接受訪問時聲音雖輕柔,但語調卻堅定且積極。
    劉老師認為社科院目前已提供多元廣道,例如:交換生計畫、雙聯學位、短期課程或營隊等讓學生至海外就學或實習,同時也吸引了許多外國學生來台。然而,社科院在發展國際化上仍有四大挑戰:第一,英文授課課程數不足之問題:在雙聯學位的規劃上,需要與姊妹校互相承認課程,不足的英語授課數致其難以發展。其次,缺乏制度上的設計:劉教授以港大制度為例談起,香港大學視國際交流經驗為學生必備之「基本能力」,並作為畢業之門檻,然而臺大目前缺乏對這一塊的相關設計。
    「由於香港大學將國際交流經驗作為畢業之門檻,使其投入非常多的行政資源在發展國際交流上,甚至每一種國際交流專案皆有專人或教師負責。」劉教授表示,這也顯示出社科院面臨的第三個挑戰,即是行政人力不足之問題。最後,則是學生的意願度及財務能力不足問題,也是目前國際交流發展上的難題之一。
對於國際交流未來的工作展望,劉教授認為第一要項是「維持」:在社科院過去幾任院長的努力之下,社科院國際交流已蓬勃發展,然而現今我國周邊地區推動國際化非常之快速,以致於許多國際生棄台大而離去,因此首要任務是「維持」。
    其次,劉教授認為要思考如何「深化」社科院之國際交流:由於近年來學生願意出國的意願度減低,且學生也會礙於經費或者偏好的關係,而選擇性地只去某些國家或學校,因此劉教授認為社科院應提供一些誘因,例如透過「學分制」的實施,藉由學分數的提供,讓學生更願意走到國外學習。又或者,透過深化與一些海外機構的關係,讓這些機構更願意照顧本院的學生。與其同時,參加這些活動的同學也更願意推薦新的同學前來參與。
    最後,發展『需求導向』的國際化也是劉教授亟欲大力推行的。過去以來,都是由學校找尋姊妹校簽合約、再透過各種宣傳方式推廣該計畫,然而可能因宣傳效果不佳或學生感興趣度不高,導致計畫的參與度低落。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劉教授認為,未來社科院可以先了解學生的需求再提出計畫,目的就是讓這些同學可以去他們想去的國家念書、實習、交換,而同學參與這個計畫等同於在為未來出國進行準備。甚至,劉教授也認為可以邀請同學一同來規劃執行這些計畫,藉此使學生對計畫更有概念,而不再是片面性地取得資訊。更甚的是,換從學生、老師或中心的研究需要出發,利用「大手牽小手」的方式,讓老師帶著學生進行研究,將學生介紹給海外學校,無形之中也提升學生未來出國深造的機會。
    全球性發展已是不可避免之趨勢,奠基在過去基礎之上,社科院如何突破重重難關、持續蓬勃發展國際化並培養全球瞻前性的競爭力與國際觀,相信在極具國際事務經驗的劉國際執行長的帶領之下,社科院未來的發展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