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人物專訪

【人物專訪】【學術研究】​專訪吳舜文助理教授:淺談公共政策研究之實際應用

       公共政策研究兼顧學術與社會影響力,對於公部門之發展極具重要性,尤其具備系統性及整合性之研究內容可進一步發展為政府政策,更為社會改革之推手。如何將學術研究進一步拓展為政策之擬定,以解決國內重大問題,是現代社會逐漸關注之重點。本學期開始,本院政治學系專任教師群有了一個新的面孔,吳舜文助理教授畢業於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公共及環境事務學院博士班,研究聚焦於方案評估、政策分析、健康政策與環保政策,且有任職於公部門之經驗。本期社科院電子報邀請吳老師分享自身的研究專長,並淺談這些研究應用在政策上的樣貌。
       首先,在健康政策領域上,吳老師指出一般公共政策的評估只著重於政策對標的人口影響,然而她認為當政策擴張時候,該政策所具備之效益可以遠大於原本政策制定者所設想的。「如果一個政策方案有增加或擴張的時候,可能會有一些超出原本預期的效應,我就去衡量、判斷與檢視那個外溢效果存不存在。」吳老師強調,對於外溢效果之研究會比較關注於其他的利害關係人是否受到政策之影響。基此,吳教授以「後座強制繫安全帶」政策為例,過去法律上只規範汽車前座強制繫安全帶,當時前座的受規範者不見得順服,經政策擴張,修改為「後座強制繫安全帶」後,非後座之民眾亦受到該政策影響,比如:同車的前座之民眾受後座者影響會更願意繫安全帶,甚至,亦引起社會上另一波討論聲浪,探討搭公車是否也應繫安全帶。因此,該政策的效益不僅僅是規範後座的那些人而已,其他的利害關係人可能也會受到影響。除了提及的健康政策領域之外,吳教授亦強調,「外溢效果的概念也可以延伸應用到其他政策上」。
       隨著社會環保意識的提升,吳舜文教授近期開始展開對於循環經濟的研究案。循環經濟為物資永續之概念,體現於產品之製造過程,即在產品製造之前端就必須設想產品未來如何被回收,以減少環境汙染。吳教授指出,臺灣的資源回收雖推廣得很好,但近來不少資源回收的物資最後還是被丟進焚化爐處理。部分原因可能是過去以來,因資源回收再製造的過程繁複且成本高,導致回收再加工之產品,可能會受到原物料價格低廉的影響而難以與一般產品競爭。此外,今年始中國大陸拒收國外資源回收,我國廠商便可以用較低廉價格去收取外國市場龐大資源回收,而造成國內資源回收過多。「我國政府也可以藉機好好思索應該擬定哪些政策,讓垃圾回收更加落實。」不過,吳教授也強調,物資永續無法被落實可能還有很多還沒被發現的原因,比如某一廠商可能壟斷了資源回收的市場,導致該廠商對於如何購買原物料、如何將資源回收品再利用握有很大的決定權。目前吳教授還在努力研究這一塊的研究,希望發現更多不同的東西,給予政府更全面的思考方向,並制定更完善的政策。
       如前所述,吳教授有過服務於公部門之經驗,在任職過程中吳教授看過許多不同的公務員樣態,因而驅使她研究組織行為,尤其是探討公共服務動機對公務員工作行為之影響。吳教授指出,綜觀來看,當工作環境皆一致時,具備公共服務動機公務員之工作績效可能會遠高於他人。然而,當工作內容超過其所負荷程度時,可能造成工作疲倦等問題,因此執政者能否適當分配每個人的工作量就相當重要。吳教授亦補充說明,這一塊的研究雖與一般的政策較無直接的關係,但公務員的行為會影響到政策之執行,是較偏屬於間接性關係。
       最後,吳教授提及,面對統計上的研究方法不斷推層出新,尤其是最近越來越熱門的大數據、以及空間分析等,自己雖將持續在上述這幾個研究領域深耕,但也將會在研究方法上不斷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