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人物專訪

【人物專訪】專訪劉錦添教授:聆聽國內實證經濟研究巨擘的學思之路

國家講座頒獎照片-劉錦添教授

  隨著大數據熱潮來臨,如何透過(大)數據,進行資料蒐集、整理分析與解讀已經成為近來備受重視、具發展潛力的一門學問。本院經濟學系劉錦添教授乃為國內實證經濟研究之巨擘,多年來致力於挖掘數據之因果關係,其研究領域橫跨教育、產業、貿易、健保、環境經濟、勞動議題、子女成就表現等,並藉由統計分析將數據轉譯成與生活相關的各種鮮活主題。


  劉錦添教授於2018年榮獲第22屆教育部國家講座,此項殊榮象徵為我國學術界最高榮譽,得獎者皆為我國學界傑出人才,肩負著我國學術界提攜後進、提升高教研究水準的重責。本期電子報有幸邀請到劉教授接受專訪,並分享自身的學思歷程。


  劉教授與經濟學的初次相遇,可以追溯到就讀淡江大學國貿系的時期,當時雖因聯考失利成績不理想,但卻非常幸運地與經濟學邂逅,發現自己的興趣。除此之外,還因而遇到幾位待他非常好的老師,包含程光蘅教授、白俊男教授、潘志奇教授,以及後來任職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的曹添旺教授和政大的游坤敏教授等,皆對劉教授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我在淡江的時候遇到幾個非常好的老師、對我的影響都非常大,尤其是程光蘅教授。」劉教授面容微笑、感激地說,當時身為南部鄉下小孩獨自北上求學的他,在校園內仍抱有自卑感,但當時開授「貨幣銀行」課程的程光蘅教授卻非常欣賞他,並且鼓勵他繼續求學,這也成為劉教授持續攻讀學位的契機。在劉教授出國之際,程教授甚至自掏腰包贊助他出國深造,劉教授一直深深地把這份恩情放在心中,直至至今,每隔一段時間都還會去拜訪這位恩師。


   在這幾位老師的指導下,劉教授順利考取到政大國際貿易研究所,並在論文指導老師麥朝成教授、周宜魁教授、張震復教授,當時旁聽台大經研所的陳昭南教授等位的啟發下,持續在經濟領域深耕。1978年,劉教授於研究所畢業後,至南港聯勤總部擔任預官,隔年公費留考辦法在其服役期間修改了兩條規則,其一是1980年五月底前可退伍者,便可提前報考公費留考;其次則是學門錄取人數視成績可增至兩人。在這兩辦法修訂之下,劉教授於五月底服完兵役後,當年八月馬上以第二名公費留考資格至美國范德堡大學攻讀經濟學博士,「我的運氣大概是比較好一點。」劉教授謙虛地說。


  在修讀博士課程時,劉教授的興趣原在貨幣、國際金融領域,當時也完成兩篇中國惡性通貨膨脹論文。但第三年擔任系上Cliff Huang, J.S. Butler, Kathryn Anderson老師研究助理才發現自己對應用計量與政策分析更有天賦,毅然決定轉變論文的方向。撰寫論文期間,劉教授曾在指導教授V. Kerry Smith推薦下至美國能源部在東田納西州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進行能源經濟研究,剛好碰到蘇聯車諾比爾核能災變, 開始關心核能風險的議題。1987年取得博士學位後,劉教授曾短暫至政大銀行系與國貿所任教,之後1989年轉至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專心投入研究。任職中研院期間,劉教授曾和美國環境經濟領域最著名的研究機構Resources for the Future合作, 針對台灣空氣污染改善經濟效益進行評估。1991年獲邀至臺大經濟系任教,當時已升任中研院終身研究員的他陷入「是否要轉任臺大」的難題,在長達一年的考慮下,劉教授注意到臺大乃為一流學生匯集之處,而實證分析最需要的便是優秀學生的幫忙,在這樣的考量下,1992年劉教授便決定轉任臺大教職,他也補充說明,「這些學生對我日後的學術成就貢獻良多,很多成為我的研究夥伴。」


   1990年代初期,當時臺大的教學環境中,部分師生仍不熟悉如何運用電腦進行實證分析,臺大經濟系便是看中這一點,力邀劉教授開授「計量經濟」課程,教導學生如何利用電腦計量軟體。在臺大經濟系任職的這幾年,劉教授發現系上有許多非常認真、投入的老師,他們有的專心學術研究或教學工作, 有的全力投入社科院遷院重大工程, 包含現已辭世的陳昭南院士、陳正順教授、劉鶯釧教授;現已退休的陳正澄教授、陳師孟教授、陳博志教授、張素梅教授、周建富教授、陳正倉教授、林惠玲教授與吳聰敏教授。其中,當年系主任的張清溪教授全力投身於行政工作中、為經濟系訂定許多延續至今的規則,最令劉教授深感佩服。例如:經濟系可能是全台大最早建立教授常聘(tenure)制度的系所。在多位前輩的引領下,後輩們可專注投入研教,提升系上的學術風氣,這也是劉教授在社科院任職近二十餘年來最印象深刻的事。


  在學術生涯中最重要的兩次轉捩點分別是1996與2001年兩次至哈佛大學的訪問研究, 這兩次訪問不僅學習新知擴展研究領域, 亦認識許多知名學者, 甚至共同合作向美國NSF, NIH申請研究計畫。另外,劉教授在2003年獲得國際健康經濟學大師Michael Grossman推薦成為美國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NBER)研究員,成為少數並非在北美大學任教而能取得這項榮譽的成員。NBER 係國際上知名的經濟研究機構, 總部設在麻州劍橋, 美國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大多是該機構的成員。


  劉教授長期投入實證經濟研究之中,一踏進他的研究室便看見滿牆的書城,他不僅熱愛研究數據、還喜愛閱讀歷史書籍,尤其是戰爭史與明朝歷史。除了閱覽群書外,他目前假日都會空下來陪伴家人、全心地照顧兩位小孫女,往往一個下午的祖孫時光便可以讓他充滿元氣,再投入於研究之中。書櫃上珍貴地擺放幾張手工卡片,便是那兩位孫女親手繪製,溫馨的祖孫情展露無遺。


  做社會學研究是一條漫長之路,劉教授回想這一段歷程,他過往每年暑假皆會排定一至兩個月遠赴國外專心研究,尤其美國特殊的研究環境,且能和合作夥伴密切的討論,這對於自身的研究發展非常有幫助。因而劉教授非常鼓勵後進學者,就算現今網路發達,經常出國進修充實,並尋求合適國際合作夥伴仍是學術生涯中非常重要的規劃。


  劉教授也表示,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資源不再是石油或水資源,而是「數據資料」。如何挖掘和利用這些數據資料,並將它轉換成可供個人、企業、學術乃至政府的決策依據,已經是職場、或學術研究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劉教授積極鼓勵社科院學生修習三大類課程:包含統計課程、電腦程式語言以及應用計量經濟,以掌握未來資料科學應用的關鍵。


  過去臺灣政府資料未開放,資料蒐集運用有其困難性,即使近年來政府逐步建立資料中心,但卻也因保守態度而難以開放。面對新時代資料潮流的來臨,劉錦添教授表示會持續克服難關, 協助學界同仁取得數據資料,並全力進行臺灣產業與貿易供應鏈的研究,為臺灣經濟發展做出更進一步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