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此書給學生的原因
臺灣學生在上大學前,幾乎沒有什麼時間來探索自己的目標和教育的本質。以至於即使上了大學,仍未有明確的目標,也缺乏 意願來 好好學習。 道一教授希望 透過這本書列舉 討論 的目標,能夠告訴學生可以參考的大學目標有哪些。過去沒時間找尋的目標,在大學時期好好把握立下目標,並努力思考大學能夠為自己 「 加值 」的地方。
|對大學評鑑排名的看法
書中提及許多大學排名因為評鑑的是教授研究品質,會進而壓縮或犧牲掉教學品質。對此道一教授提到可以去思考各項排名背後的衡量方式,如果衡量的目標對大學教育真的有正向影響 (如:國際化程度 ),那大學如果可以努力去達標而不是做表面功夫,相信真的能夠帶來好的改變。
| 如何看待大學的主修與通識教育
根據此書的說法,美國大學每一小時的課程平均課外要花兩個小時來吸收學習 但這樣的模式在台灣的教育是不可能的。臺灣的大學除了少數科系 (如:數學系 )以外,其他科系幾乎都是塞滿必修與必選修課程,要讓學生在課外多花兩倍的時間來複習課程幾乎不可行。這樣每個科系都要求過高系上課程的堂數的結果就是壓縮到學生好好學習通識教育的時間,也就無法好好學到書中所提及的溝通能力、思辨能力和道德概念。所以經濟系過去十年的課程改革,一個重要的目標是降低必修學分數,讓學生有更多選擇的自由。除了課程規劃應改成「 少且濃 」之外,學校與學生也應思考通識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所教授與所學習的課程是否能達成該目標?
| 對臺灣的大學課程看法
教授認為大學裡真正能夠達到書中的教育目標的課程為數不,且多半有嚴格的人數限制,因為成本很高。舉 「 溝通能力 」中的寫作能力而言,台大外文系的確有開設英文寫作課程,該課程的確能夠訓練到學 生的寫作,甚至是思辨能力,但該課程只開放給外文系本系的學生。「 誘因 」是此類扎實課程無法成立多班的原因,就像此書所描述, 這堂勞心勞累的課程教授通常會推給新任教授來教;新任教授會再推給研究生來教,這樣沒有人願意教的後果就是即使真的成功開設了,教學品質也會大打折扣。誘因結構固然很難改變,但學生可以盡其所能來獲取自己的學習目標,例如申請外文系語言組或雙主修輔系等方式來修習該類課程。
| 學校應如何培養學生的公民素養
書中所述大學一個很重要的教育目標為提升學生的公民參與素養。道一老師認為要達成這樣的目標主要是要使學生相信並了解「 改變是可能的 」。「 改變是可能的 」 分成三個層面, 第一個是去了解現況 的邏輯 ,第二個是去思考突破點在哪裡 ,這兩個是需要靠學生去發現的 。第三個則是「 說服 」,有一個願意聆聽學生對前兩層面的想法的院長或校長或任何有決策權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 給大學生在大學期間的建議
道一教授認為大學生在大學時光裡最重要的事是建立起自己的價值觀。 即使是像福利經濟學討論效率的時候依然隱含了一個價值判斷 ─ 增加人的快樂是好的。沒有這個價值判斷,往後的效率與Pareto改善都無法討論 。學生要先建立起自己的價值觀 ,然後才能去理解並尋找哪些目標是自己想追求的和自己應該怎麼樣努力去達成這些目標。
第二件重要的事是去尋找一生受用的資源 。在選課方面,課不一定要修很多,若能找到一堂一生受用的課程就很值得 ;在社團方面,與其蜻蜓點水參加許多社團,或許在一個社團裡從擔任社員到接任幹部的成長歷程會有更大的收穫 。 在人際方面,廣泛認識不同背景的人當然也很重要 ,但若能從中結交幾個至交好友、彼此建立更深厚的情誼,會是未來受用無窮的寶藏。
教授:王道一
作者:王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