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人物專訪

【社科院書單專訪】陳俊廷教授:多元的視角。然後呢?

文/陳廷薇

       「經濟學像是一套已經建構完備的思考方式,假設清楚,分析的方式也非常多元。」陳俊廷老師如此描述經濟學的意義,並推薦了《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此書,這本書是用海洋跨國貿易作為新視角,「東印度公司」當作主角,在「政治之海」和「經濟之海」的對照中思考近代的形成,一般歷史書主要講述的是王朝、帝國、文明等的興亡,這本書卻把整個「世界」視為研究主體,透過幾家東印度公司的興亡,描述整體世界在十七、十八世紀之間的變化,呈現出臺灣、新馬、港澳、印度所在的亞洲海域,十七至十八世紀世界貿易的中心。

當跨國股份公司遇到東亞的政治之海

       印度洋海域和東南亞一帶可以說是「經濟之海」。歐洲的東印度公司把勢力拓展到東南亞到西亞、把自己的理論和商業習慣加諸當地時,沒有遭受到過多的抵抗,其貿易事業之所以能夠成功地開展,與此地王權開放而且同意「自由貿易」的態度有極大的關係。然而,東亞史的脈絡卻理所當然地認為,陸上政權應該規範、管理海上貿易。無論是明政權、清政權,還是日本德川政權都是如此。這顯示出統治印度洋海域與東亞海域的政權在性格上有著明顯的差異。所以,各國東印度公司從印度洋這片「經濟之海」往東挺進時,則遇到陸上政權企圖管理、支配的「政治之海」。
       也就是說,至少直到十八世紀末為止,歐洲東印度公司都不是東亞海域的主導者。中國、日本政權、華商以及船員,才是推動這片海域歷史的主角。
       對中國來說,東印度公司是帶來鴉片、挑起戰爭的無良公司;在日本,東印度公司則是以引進歐洲進步文化、順從親切的貿易商人形象,得到正面的評價。但無論差異多麼巨大,東印度公司的本質就是,發行股份、聚集大量資本、由王權乃至政府認可貿易獨佔的商業資本家。從不同國家角度來看,如果單就一個國家對東印度公司的理解都有所偏頗。

       因此,俊廷老師認同書中的角度:「把世界視為一個整體的歷史」看待。在理解東印度公司和亞洲海域的互動上,國別史的視角容易造成大量的誤讀和盲點,人員和物品經由航海貿易開始流通,造成深淺不一的交互作用,沒有歐洲之外地區的交流和支撐,「近代歐洲」絕無可能誕生,「近代歐洲」是在這個背景下誕生,而後也宰制了世界。這樣的論法,呼應了史學界近年熱議的全球史潮流,也賦予了對東印度公司或大航海時代在研究上普遍意義的理論深度,還原近代國家概念在歷史進程上的配角角色,對世界的變化進行解釋。
帶著歷史的眼光,重新認識世界

       書中在敘述東印度公司時,也運用了許多戲劇性的小插曲和逸聞,例如東印度公司到當地時,船員和當地人所生下來的混血兒國籍問題,或是亞當.斯密對東印度公司的批評 等等,皆開啟了思考海洋史的新視角,我們可以隨著荷蘭、英國、法國等多家東印度公司的船隻,從西北歐出發,來到西亞的經濟之海,再繞過麻六甲海峽駛入東亞的政治之海,一路充滿新奇故事,用「海洋亞洲」新視角看到全新的二百年跨歐亞整體史。當俊廷老師談起這本書時,他很喜歡這本書以整體性的概念來理解現代世界的建構。而無論是日文,還是中文,亞洲的出版品中幾乎沒有同類型的書籍,也很少以「公司」作為一本書的主角,這是本書最獨特的地方。

擺脫兩種陳舊史觀  用「海洋亞洲」新視角看到全新的自我

       被視為進步的「近代歐洲」,絕非地理上的歐洲與其居民獨力創造出來的產物。東印度公司運來的亞洲物產與美洲的白銀,為歐洲帶來富足。歐洲以亞洲出色的產品為目標展開技術革新,從而出現了影響人類進程的工業革命。西北歐的人,從亞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的人類與社會,獲取難以估量的新知,並且活用這些知識,重新檢視自己的政治機構與社會制度,對其展開革新。或許一開始因為信仰來到亞洲,但他們逐漸找出了超越基督宗教範疇的全新世界觀與自我認知,為科學技術及學術帶來飛躍性的發展。而在這個模式下,要斷定什麼原因造成什麼結果,其實是很有挑戰性的。俊廷老師認為經濟系所開設的課程,比如經濟史和計量經濟等,都努力地處理因果關係,反覆推敲現象背後的可能,很值得同學們選修。

跳出荷治台灣的想像,把自身放在更寬廣的世界史

       臺灣年輕一輩常常被批評為缺乏國際觀。姑且不論這樣的說法合不合理,要培養國際觀,需要的不是國際新聞,而是國際舊聞──其實就是歷史。

       臺灣很多人都可以把荷蘭東印度公司、熱蘭遮城、淡水紅毛城……等等與東印度公司連結的對象朗朗上口,甚至於對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的總部雅加達或者歐洲母公司所在地的阿姆斯特丹也不算陌生,可是對這些公司在亞洲境內其他地方的活動概況、對當地以及整個亞洲或世界的歷史動向產生怎樣的衝擊,或者怎樣的影響,大體上除了少數幾位研究者之外,普遍欠缺瞭解。

       俊廷老師認為,臺灣不能侷限在「荷蘭時代的台灣」,而是「十六世紀的台灣、荷蘭與世界」。臺灣的視野可以超越福爾摩沙,更應該思考的是在更大跨距的亞洲海域歷史流動中的角色,那時的臺灣,有著比想像中更豐富的潛能。

經濟學教會我們的事

       如同書中所描繪的主角東印度公司,是依憑官方特許,以「壟斷」進行的商業行為的民間公司。在沒有競爭對手,甚至沒有規則限制的「新」天地裡,「壟斷」幾乎等同於「掠奪」。本書所勾勒的歷史,宛如一條依循著利益邏輯的殘酷食物鏈,是一連串的弱肉強食,為了追求最大的利益,造成無數的犠牲。

       我們的一生總是在不停地做著選擇,學習經濟學可以幫助較好地作出決策。經濟學是一門理性選擇的學問,它和我們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都是息息相關的,他教會人們在做選擇的時候要從對自己、對社會最有利的角度去分析、解決問題,給我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理性且有益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