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人物專訪

【人物專訪】專訪周嘉辰助理教授:引導學生獨立研究

       臺大舉辦「教學傑出獎」行之有年,在鼓勵教師投入教學、提升教學品質上不餘遺力,本期電子報有幸邀請到107學年度「教學傑出獎」得獎教師—本院國發所的周嘉辰教授,分享其在教學上的經驗與技巧。

       甫踏入研究室,樸實的擺飾與偌大而整齊的空間,顯示周老師嚴謹且條理分明的個性。聊起研究與教學,老師眼神一亮,滔滔不絕地暢談起來。原來,周老師就讀博班時期,因擔任教學助理一職,就發現自己對於教學的興趣。爾後在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員時,雖沒有教學負擔,卻反而真正激起她對教學的重視,「跟年輕人互動是做研究很重要的一塊」她強調,尤其是學生在課堂上問的問題往往能激發自己對於研究探討的新面向,基於這樣的理由,成為周老師從政大至臺大任教的原因之一。

       面對不一樣的學生,周老師強調因材施教。面對研究所學生,她強調培養獨立研究的能力,在開授必修課程「國家發展理論與政策專題」時,課堂的一開始,她便會督促學生必須了解自己有興趣的研究主題,其次就是累積經驗研究的能力。她在指導學生論文過程中,發現碩班學生在研究上多有兩大問題,一是學生往往將題目做的很大;二是學生進行經驗研究的能力不足,部分學生往往直接設想出一個「未來應如何」的題目。然而,社會科學研究應立基於對過去事件進行研究探討而得出的結果,必須對過去發生的事情有深刻的了解,包含「為何發生」以及「如何發生」,以此基礎再提出政策建議。換言之,獨立研究能力無關研究題材的新舊,而是強調具備找資料的能力,包含找出概念的定義與指標,並透過指標進行測量,且具備統整資料的能力。這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研究過程,當學生的論文中有自己蒐集整理出來的資料時,才能稱得上是具備獨立研究能力。

       反之,面對大學部學生時,周老師則強調將知識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對於理論、事實有更多觀點與理解。尤其在開授通識課程「當代中國政治與經濟發展」時,為平衡學生從報章雜誌、社群媒體甚至政論節目所接收的訊息,周老師強調讓學生看到多方面資訊的重要性。從學生上課間與課堂後的積極提問,這堂課也意外地讓周老師發現,臺大校園內對於中國大陸有興趣的同學不在少數,且因通才教育的影響,許多理工科系的學生也具備社會科學的基本素養與興趣。

       談及覺得最有趣的課程,深耕中國大陸研究領域的周老師認為,研究所的中國大陸課程往往最能激盪她新的研究想法。比如,在一門英語授課的課堂中,曾有臺灣同學詢問在場的外籍生同學,從自身的國家觀點,如何看待兩岸關係?也曾有過華裔學生,因對臺灣深感興趣,常在課堂中提出不同的觀點。

       訪談尾聲,周老師也表示,許多外籍學生希望在英語課程得到的不僅僅是文獻內容,還包含老師以及臺灣學生的觀點,為讓學生之間能有更多激盪,她鼓勵臺灣學生多參與英語課程,並持續關心社會。她期許大學部的學生可以多方面地學習如何認識世界,而研究生則應培養自己獨立研究的能力,走出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