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特色研究

應用創新科技深入了解人性,為當代經濟學研究奠定發展基礎—經濟學系

應用創新科技深入了解人性,為當代經濟學研究奠定發展基礎

根據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簡稱UNDP)提出的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簡稱HDI)估算,臺灣的經濟發展程度應達已開發國家的水準。但事實上,臺灣也曾歷經資源匱乏、仰賴國際援助的年代,走過外交低谷卻仍能締造經濟奇蹟,躍升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這樣的成就歸功於臺灣施行有效的經濟發展策略。

過去數十年來,許多經濟學家為不同區域與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提出建議與對策,但如何從中找出最適合各國發展的策略,則需仰賴熟知經濟法則的研究者持續探索、反覆驗證各種模型的有效性與適用性。臺大經濟系研究團隊在經濟理論模型的研究發展不遺餘力,並善用多元技術以及跨學科合作的資源,形成創新的研究設計。為了更深刻掌握人性與行為,並找到適當的解釋理論,臺大經濟系研究團隊詳細檢視影響決策過程和決策本身的各種因素;以經濟理論為基礎,透過實證研究設計找尋相關證據。這些努力與成果可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政策的施行與設計,為政府提供確保國家永續發展的方向。

臺灣的經濟學知識寶庫

臺大經濟系研究團隊是讓臺灣在經濟知識領先全球的重要力量,其研究成果不僅建立經濟政策實踐的基礎,也鞏固了經濟理論模型的框架。經濟理論與政策實踐是相互影響的兩個範疇;研究者必須能在經濟政策實踐的基礎上不斷精進、創新,才促成經濟理論的發展,而經濟理論也需要透過一連串對經濟政策實踐的檢驗,才能豐富其內涵。

實驗經濟學(Experimental economics)是有效融合經濟理論與政策實踐的方法。傳統的經濟理論主要建立在人們為了利己而作出理性決策的假設上,研究者往往透過觀察或依賴演繹、論證的思辨過程確認模型的可靠性,而不是在控制的環境進行檢測。直到Vernon Smith開創一系列經濟學實驗方法,才讓大家接受實驗室成為研究經濟學的可靠場域,Smith也因此獲得2002年瑞典央行紀念諾貝爾經濟科學獎。在此之後,這種實驗方法漸漸受到其他經濟學者青睞。他們相信,在實驗室以真人測試不同經濟理論及市場模型,有利於使用科學方法檢驗那些理論模型的預測能力。受到此學派的影響,有一群臺大經濟系研究者也懷著相同信念,以同樣的實驗精神進一步探索經濟學的世界,為檢驗相關理論提出深入的看法與見解。

科技是檢驗經濟學理論的助力

在科技蓬勃發達的黃金年代,資訊技術的開發與創新為人們的生活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更影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從手 機裡的新聞應用程式到教室裡的虛擬教育平臺,這些工具既是知識傳播的管道,也為學術界提供值得探究的題目與大量豐富的分析 資料。臺大經濟系教授王道一與其研究團隊便利用網上教育平臺MobLab提供的資料,探究兩個相當熱門的經濟學實驗研究:最後 通牒談判實驗(ultimatum bargaining)以及透過連續雙邊拍賣(continuous doubleauction)的集中交易(centralized trading)實驗。這兩種實驗都涉及經濟理論,必須深入分析參與者之間的互動,以及參與者從考慮自身利益到作出最後決策的過程,因此需要大量的數據支持。

雖然過去不乏針對這兩項理論的研究,即便沒有資訊技術的協助,研究者仍然有機會收集到實驗樣本。然而因為能取得的樣本數量有限,學者們不能確定這些實驗結果是否可靠、能被重複驗證。一旦實驗結果的可重複性偏低,就表示該經濟理論模型的預測能力不高,無法確認是否成立。而就王教授團隊的研究而言,最大的特色就是運用大量的經濟學課堂實驗資料進行客觀分析。由於MobLab網上教育平臺內含資料相當豐富,不僅允許各種經濟學實驗的進行,甚至可以比較來自多個不一樣地區的學生所參與的同一實驗,因此十分適合經濟理論的驗證。透過該項研究,證實在最後通牒談判實驗裡,50-50完全平分的提議比49-51差一點平分的提議更容易且更快被人們接受,不過提 議本身的多樣性則主要來自地域上的差異。另一方面,在連續雙邊拍賣的集中交易實驗結果,也被證實供需理論具有可重複性,並且實驗結果接近供需均衡的預測。上述的發現於2020年獲刊於行為科學的頂尖期刊Nature Human Behavior,可見其學術價值已受肯定。

透過實驗瞭解立法機關的制度

實驗經濟學不僅有助於驗證市場上觀察到的經濟行為,也可以運用在政治經濟學的範疇,像是用於了解立法程序的議事規則如何影響其運作效用。長久以來,國會下的各個委員會與其委員在立法過程中一直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這些委員通常是相關事務的專家,不僅能針對政策提供立法機關所需的相關資訊,更肩負議案審核的任務。過去已有許多研究者針對這些委員會的地位與影響加以探討,其中最著名的是Giligan 和 Krehbiel提出立法組織的資訊理論(informational theory of legislative organization)。這項理論的核心是,由於院會無法完全掌握所有政策可能帶來的影響與後果,因此需要依賴委員會協助提供必要的資訊作為參考。雖然有些時候,委員會成員難免帶有偏見,或甚至與院會之間出現利益衝突,但實務上仍然認為由不同委員會提交法案可能是最佳的選擇,甚至限制院會不能提出修正動議,將權力下放給委員會。

一般認為上述的論點是可以成立的,不過學界仍缺乏相關的實證研究,而且也有其他學者從理論模型上挑戰這個理論。有鑑於此,王道一教授與來自美國以及香港的經濟學者進行跨國合作,針對這項爭議進行首次實驗,希望能找到支持理論的實證證據,或是發掘需要進一步改進之處。結果發現,委員會的存在確實能協助院會立法,即使存在衝突或矛盾,也如資訊理論所預測,委員們仍能因為提供相關資訊而作出貢獻。不過研究也發現,委員會成員的主觀立場會對立法造成影響 — 例如:當雙方立場兩極時,委員們會減少資訊傳遞;當兩邊立場不會太過極端時,院會若能開放提出修正動議,則更有助於其做出有利的決定。這項研究發表在政治科學最具影響力的頂尖期刊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當實驗經濟學遇上行為經濟學

除了法政方面的應用外,實驗經濟學也能與其他經濟學的分支學科完美結合。其中,專門研究人類非理性行為的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是很好的例子。有鑑於傳統經濟理論認為人們總是理性作出利己決策很難完全解釋現實的經濟生活,以Richard H. Thaler為首的經濟學家開始反思並提出質疑,認為大多數人並非完全理性,也不見得凡事皆從自利的角度出發。他們嘗試引入心理學、社會學與哲學的研究方法與成果,放寬對於人類行為的標準假設,開創了以非理性經濟主體為研究對象的先河,也為當代經濟學研究提出了創新的觀點。

從研究的角度來看,實驗經濟學和行為經濟學是很好的組合,因為無論是在實驗室裡的實驗或者現場實驗的結果,都可以用行為經濟學所整理出的許多人類行為規律性來解釋。臺大經濟系王道一、黃貞穎和陳俊廷組成的研究團隊試圖結合兩者,用於研究在賽局理論下人們進行推理的過程及做出最終決策的經過。他們設計了一個「圖像化的選美結果預測賽局(spatial beauty contest)」,透過眼動儀追蹤受試者的眼球軌跡,讓參與者的推理過程可以在這個實驗中被追蹤、記錄。透過這樣的實驗設計,不僅有助於預測行為,也可以為相關模型作出解釋,從中獲得有關決策過程的合理假設。

研究結果證明,人們在作出選擇之前所進行的推理是可以分析的。雖然對研究者來說,分析大量的推理過程是一項挑戰,研究團隊卻能充分利用賽局設計的結構,誘導參與者作出推理,以驗證多層次思考(level-k thinking)模型。從理論的角度來看,王教授團隊的研究能透過解密人類行為上的有限理性提高經濟理論的預測能力,並對人類的行為作出更好的解釋;從研究方法的角度來看,該實驗所使用的先進技術可用於分析更廣泛的資料,應用於其他主題的研究。這項研究於2018年發表在賽局理論學會的旗艦期刊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為經濟理論發展作出貢獻。

用科學的視角看經濟學

過去經濟學領域一直被視為非實驗性學科。人們往往將經濟學視為一種哲學而非科學。最典型的例子當屬英國著名經濟學家Joan Robinson於1977年提出的觀點,即經濟學家需要依靠歷史證據來探索新發現和新觀點,而非依靠控制實驗來獲得證據。然而隨著時代進步,科技的發展影響人們的生活,也為學術界帶來創新研究的契機。臺大經濟系研究團隊勇於突破傳統經濟學的窠臼,成功將科學的客觀性融入不同經濟情景的嚴謹分析。透過經濟學與科學的完美結合,不僅可以呈現社會科學的真正本質,更有助於經濟學家解決諸如城市貧困、失業和通貨膨脹等經濟問題。

臺大經濟系研究團隊的成果為經濟學發展提供豐富的科學知識與實際的解決方案,同時也是推動臺灣成為全球領先經濟知識中心的 力量。這種對經濟、社會和知識進步的追求,使臺大經濟系在實務上得以實現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第8項「促進包容且永續的經濟成長,達到全面且有生產力的就業,讓每一個人都有一份好工作」;在研究方法的創新、突破則強化重要科學發展,符合第9項目標「工業、創新和基礎設施」所宣導的精神。

 

經濟學系主要研究領域
行政資料與政策分析;實驗經濟學;貨幣模型與政策分析;生產力效率模型;臺灣經濟史;資料科學;社會網絡分析;人口經濟與總體經濟發展;個體經濟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