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社科院於109年12月23日舉辦第二場人才培育系列講座活動,邀請社會學系特聘教授何明修老師以及經濟學系副教授,同時也是玉山青年學者的謝志昇老師以「期刊論文投稿與審查」為題,以自身審查與投稿經驗與師生分享社會科學領域期刊論文投稿的策略以及如何回應審查意見。
何明修為現任《台灣社會學》主編,並於國內外有眾多期刊編輯審查經驗,亦有多次國際期刊的刊登經驗,主題則以社會學類、環境教育與區域研究為主。何明修點出投稿國內外期刊必須思考兩點:「讀者群的不同」以及「學術提問是否有『離地』問題」,他認為投稿國外期刊不單單僅是將中文內容翻譯成英文,而是需要了解兩處的讀者群不同,甚至問題意識也可能不同,不同的思考脈絡下,如何推銷台灣經驗、找到「賣點」。他也強調,在投稿前必須了解愈投的期刊屬性並扣合期刊脈絡,例如區域研究的期刊對於在地脈絡就較為寬容,反之則不然。
何明修以自身投稿經驗、擔任外審者時常見的問題建議學者進行研究前就先思考可能的投稿目標,專注於單一論點並以容易理解的方式撰寫,他認為「寫期刊是一個非常精簡的藝術」,只要一個問題意識即可。在投稿前更要注意期刊取向以及其所關注的議題,貼合期刊不亂槍打鳥,才能提高接受率。最後,他給後進師生的建議為投稿以第一階段的退稿修改(R&R)為目標,並且要回應審查者給予的意見或主編的重點提示,即使不認同也不要忽略審查者意見,更要注意避免常見的寫作問題發生。退稿很常見,以平常心面對即可。
謝志昇為玉山青年學者,並於今年獲頒吳大猷先生紀念獎,個人研究為社會網絡及勞動經濟學,有別於何明修的社會學領域經驗,謝志昇分享自己投稿經濟學領域期刊論文的經驗並引述兩位高排名期刊主編給予投稿者的建議,綜合分享投稿策略與如何回覆審查者意見。
謝志昇認為投稿前必須先思考自己的稿件適合什麼等級的期刊或是特殊期刊,缺乏投稿經驗者可以藉由查閱稿件內引用來源刊登的期刊、多翻閱期刊內容、了解期刊主編研究興趣或是詢問指導教授等方式了解期刊取向及屬性。他強調,經濟學界很重視期刊的排名,除了參考學術期刊評比外,亦可參考亞洲鄰近國家學校之期刊列表。謝志昇更近一步分享投稿策略,他建議可以先往高評比的期刊投稿,雖接受機率相對較低,但可以從中獲得審查意見,進而修改自己文章。另外也要注意期刊的選擇、以及期刊關注之議題等,他解釋道,一般期刊的影響係數(impact factor)較子域(subfield)期刊高,投稿人數眾多,但相對接受率就低,因此,要為稿件選擇適合的期刊;而選擇相對評比較低的期刊不見得就一定會通過,低評比期刊容易有找不到好的審查者的問題。
謝志昇亦針對投稿者容易犯之錯誤進行說明與給予建議。他接著分述得到不同審查意見其可能代表之意涵及後續如何修改文章,「在經濟領域,獲得R&R應該要非常高興,因為你被接受的機率從低於10%上升到50%,只是臨門一腳,此時你需要非常非常認真修改文章。」他建議投稿者在回覆審查意見時,針對意見做條列式回覆與解釋,也可以與資深同事或是合著作者討論、聽取想法。最後,謝志昇亦給予在場年輕學者及研究生投稿上的建議,他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多寫多投」,不一定都要進行規模大的專案,也可以有小的研究進行投稿。他更開玩笑道,「投稿被拒絕就像是告白失敗,第一次被拒可能三天吃不了飯睡不了覺,之後就會發覺拒絕是常態。」以平常心面對,再繼續做研究即可。除此之外,他也點出經濟學系合著文章為常態,要選擇與自身有互補能力或經驗的合作者,進行有意義的合作才能推動研究。他建議大家多參與論壇等活動交流並認識潛在的合作者,「學術領域非常多人,但在核心的人非常少,我想成功的關鍵就是讓人家知道你是在核心裡頭,是真的在參與其中而非只是在外圍觀望。開始被認可、認識你之後,未來的發表與研究就會更為順利。」這是謝志生的結論以及對後進學者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