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活動資訊

【活動報導】台大社科院人才培育系列講座第六場:說話與發聲

       臺大社科院於2021年4月28日舉辦第六場人才培育系列講座,邀請衍聲說藝坊負責人邱筑君講師以「說話與發聲」為題,透過調整發聲部位與實際演練的互動指導,與社科院教師分享教學時如何正確運用聲音及保護聲帶的技巧。邱筑君為衍聲說藝坊負責人、中華民國國際職能教育發展協會聲音教練與故事劇樂部樂部團長,專長為發聲技巧、聲音表達、變聲技巧、相聲與竹板快書,並已從事聲音教學工作十餘年,經常受邀於企業團體、大專院校與公家單位演講。

Art editor Img

圖片一:新聞所洪貞玲教授擔任主持人

       「我的聲音就是我的名片。」不需要麥克風,邱筑君一上台便以宏亮的聲音征服觀眾。園藝系背景出身的他,因為加入戲劇社,一腳踏入聲音的世界。他開玩笑的說,理工科老師講課都很無聊、沒有吸引力,他希望老師們能夠藉由正確的發聲方式,輕鬆不費力卻又能一語抓住學生的目光。邱筑君說,第一步就是培養運動習慣,良好的運動習慣可以增加自身對肌肉的掌控以及改善身體協調性,「說話是一種全身的運動」他強調,即便只是說話,小至嘴形、面部肌肉運動,大至身體站姿,牽涉到的器官與身體運作卻非常的複雜。

Art editor Img

圖片二:邱筑君演講

我的聲音跟你的聲音有什麼不一樣?

       邱筑君的聲音宏亮且具有穿透力,即便講座已經進行十多分鐘,聲音卻依舊集中。他說道,說話時聲帶較為閉合可以讓「聲」多一點,反之則「氣」多一些,而穿透力則是聲音是否能夠集中的表現,他笑道,如果聲音是發散的,台下學生只會覺得講課內容是白噪音(white noise),學生聽著聽著自然就睡著了。那麼如何正確發聲?邱筑君將兩指輕捏下巴說話,向觀眾展示說話時下巴若放鬆,兩手指會隨著張嘴口型改變而跟著上下動。中文有許多「一」的發音,因此橫向的口型很多,聲音相對就會發不出來,練習下巴放鬆有助於將呼吸道打開,進而使咬字清晰及讓聲音更為渾厚飽滿。除了練習讓下巴隨著說話而上下動,邱筑君亦建議將雙手輕壓臉頰,將兩頰往上提,避免橫向用力,反覆練習後在將下巴與臉頰的運動合併練習。臉部放鬆後,脖子的肌肉才會跟著放鬆,進而改善平時說話對聲帶的壓迫。

Art editor Img

圖片三:邱筑君調整院內老師發聲

接著我們用肛門說話!

       邱筑君接著說道,許多人使用腹式發聲的方式不對,因此他建議可以「提肛」練習,微微抬起中間的臀部肌肉,或是坐在椅子的前三分之一處,雙腳與肩同寬並放鬆,將重心放在臀部,身體會有微微後傾感,並放鬆身體,瑜珈或是舞蹈也有類似動作。說話前先提肛,說話時將身體放鬆,便能發現,提肛時下腹會隨著臀部肌肉而往內縮,邱筑君說,這就是腹式發聲的方式,用力發聲的方向不對,不但費力且聲音依舊出不來。練習時可以將聲音拉高,再用腹肌去推,配合正常換氣來說話。

找一面牆練習伸展

       發聲除了需要「用對力」,姿勢也很重要,邱筑君建議可以找一面牆練習:將身體緊貼牆面,深呼吸後將雙手高舉貼緊牆壁,伸展後雙手放鬆呈「大字型」貼牆,並注意肩膀、背肌與脖子位置,維持站姿後,離開牆一小步。維持身體是直的,共鳴才會正確,邱筑君說道,有些人說話會有娃娃音是因為共鳴的位置往前了,另外,駝背、長期姿勢不良使用電腦是現代人的通病,卻也間接影響到發聲的方式,因此透過姿勢的調整,能夠減緩聲帶磨損並創造好聽的聲音。除了貼牆與提肛的技巧,邱筑君亦提到能透過口型、舌頭等練習調整。

       「聲音是要進入別人的生活。」

       如何抓住說話對象的目光?邱筑君說道,聲音是有對象感的,說話者要看著對方,聲音才能往前傳遞。他以教師為例,上課時若教師只盯著電腦或教材,而沒有對著學生說話,效果一定不佳,尤其教師錄製網路課程時, 容易進入自言自語的模式,而忽略聽課的學生,聲音不但會顯得低沈而無力,更無助於學生快速理解授課內容。他建議教師可以想像前方有學生,或是將講稿拿到前方(而非下方)做練習,實體授課時,亦可以先聚焦一位目標學生,定時向該方向說話,或將學生分成若干區域,輪流看不同區域學生。他接著示範另一個集中聲音的練習:把雙手放耳朵旁邊,邊說話邊將手往前併攏,帶動背肌與收縮腹肌,便會發現聲音較為穩定較為宏亮。

       邱筑君笑說,他的課雖然叫「不費力的發聲課」,但其實聲帶要不費力,仍舊要動用全身肌肉,「但好處是,練習發聲可以瘦臉頰、瘦小臉、收小腹又可以提臀,簡直是身心靈成長課程,變美、聲音變好,更有自信!」最後,他鼓勵台下觀眾,聲音、眼神與面部表情都是日常說話表達不可或缺的一環,關心自己的臉部表情與變化,搭配良好的發聲,就能讓聲音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