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社會系在10月22日舉辦本學期第三場週四社會學學術演講,由系主任嬿芬主持。講者劉華真副教授任教本系,在演講中介紹近期出版的新書Leverage of the Weak: Labor and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in Taiwan and South Korea及寫作過程。本書透過從社會學比較研究的角度分析,兩個在二戰結束後結構條件極為近似的國家,為什麼會有相反的「運動序列」(reverse movement sequencing)?為什麼南韓勞工運動的出現早於環境運動,但台灣卻是環境運動先於勞工運動?本書主要分三個部分。首先,先行運動是什麼,為什麼?繼之,後進運動怎麼回應先行運動的遺產?前兩者是跨國比較。第三部分則是國內的跨運動比較。同時,本書也有詳細嚴謹的比較方法討論。
講者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研究領域為社會運動、比較研究、後進工業化。很早期的學術關懷就有農漁民議題,隨後聚焦比較南韓和台灣的勞運和環運發展趨勢。為確保研究資料品質,講者及其助理從韓國英文報紙及台灣地方版報紙逐頁尋找勞動和環境相關抗爭並編碼,勾勒兩國的運動發展序列。並從產業和政體結構的比較分析,說明韓國比起台灣,在空間和企業規模(前幾大企業產值佔GDP比例)都是集中性式的工業化,政體則是高壓式軍事獨裁政權,不若台灣有綿密社會控制的列寧式黨國體制,且南韓政府與財閥更需要形成緊密相依的政商聯盟。
本書嘗試指認兩種結構條件與運動初始位置的交互作用過程,說明不滿如何被吸納或收編,又如何在特定的脈絡中發展和疲弱。講者強調,運動力量和序列不是孤立的資產,在社會關係中始能理解怨懟、資源和組織的有機結合。講者亦表明東亞社會運動研究往往被放在區域研究,老牌的社會運動書系收錄者多為根據西方經驗發展的理論。講者希望本書不僅能細緻了解台灣,亦能在社會運動理論有所貢獻,特別在後進國家壓縮的工業化脈絡下,環運不是某種純粹的環境保護意識形態運動。
講者多次感謝歷任研究助理協助編碼並圖像化資料,並說明紮實的學術研究需要密集的勞力與知識投入。當天演講座無虛席,也有多名校內外教師參與,後續對該書的論點及方法論亦討論熱絡。本系後續還有兩次演講,包括11/19(四)的系友劉若凡演講,以及12月初的學術演講。具體講題請關注台大社會臉書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