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活動資訊

【活動報導】【社工學系】大學生社區服務,然後呢? 類湯恩比館的實踐在萬華

Art editor Img   「曾經是一群大學生,不小心跑到社區,然後就第九年了…」10月16日,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課程邀請到社團法人台灣社區實踐協會的社工─沈曜逸,來分享其在南萬華社區工作的理念與實踐。
    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為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陳怡伃老師所開授之大三必修課,學期間共會舉辦四場演講,此為第一場,希望透過實務工作者的分享,能讓學生理解社區工作實務面貌,並與課堂所學產生對話與碰撞,進而反思社區工作者的定位、突破社區工作者的當代角色。

與居民站在一起的草根工作

    湯恩比館的概念,源自19世紀的英國,主要由中產階級、知識份子所主導,針對貧窮的問題,進行貧民的教育與文化發展、提供居民與學生有關貧民的資訊、覺醒社會大眾有關社會與健康問題。主張居民是互賴的,不同階級與種族間應相互了解。沈曜逸引用其「大學生進入社區」、「公民參與」等概念,開始了類湯恩比館的實踐在萬華……
    台灣的社區工作強烈地跟國家發展在一起,稱為社區發展,很少有真正由底層由下而上的基層社區工作,通常都是直到國家資源不夠,才要社區幫忙,並非真正地要讓社區茁壯,社區「培力」的精神難以真正實踐。沈曜逸所在的台灣社區「實踐」協會,是一個沒有「發展」兩字的協會,因為強調是腳踏實地在做,希望找回草根的力量、理解基層的文化,透過合作、共學的社群,發展互助自助的精神,協會並幫忙連結資源,促進社區自身發展。
   「培養專家之前,要先培養生活家」:沈曜逸表示,蹲點式的社區工作,與居民共同生活、相處的協會工作者,比起政府部門的社工更能貼近居民、了解居民需求,同時居民也更能接受他們所提供的服務。協會的辦公室在社區裡、辦理的活動在社區裡、與居民的互動在社區裡,所以懂得如何在社區裡與居民共同生活,懂得居民需要什麼,是與社區居民站在一起的!

從兒童少年開始的服務

    協會首先發展的是兒少照顧據點,服務的時間為晚上六點到九點,不同於課後補教教學形式,協會發展出不一樣的方案,像是社團活動,團結鄰近的兒童和少年,讓他們覺得有趣;這個服務也讓家長下班後有適當喘息空間,讓他們好好吃一頓飯。以「新安小舖」為例,工作者透過二手物品買賣,培養兒少民主參與的過程,還有負責任;十歲左右的孩子和工作者一起開會,從三分鐘就逃走,到後來可以自己主持、記錄並完成討論議題,自主協調開店時間、宣傳方式、定價,還有如何運用賺取的夢想基金。
    協會更透過社區經濟小組,介紹社會福利產業給居民認識,像是微型創業方案、居家服務和照顧服務員等福利產業的職稱,這類工作的時間彈性,所得對於一個低收入家庭而言相當有幫助。沈曜逸表示未來有意推展社區合作經濟,例如合作社的概念,然而這在民間不普遍,仍需要長時間的分享與對話。

以協力運作面對政治衝突

Art editor Img    沈曜逸更提到與社群、當地派系合作,強調跨域合作,與地方社群相互協力。其中提到萬華社區協力聯盟,是當地民間團體的組織,討論包括送餐、志工培訓、老人發展、兒童發展…後來更發展成平台,致力於社區資源的連結與整合。另外,與里長的關係、派系之間的政治角力,也是協會在社區裡必須要正視的權力關係。
    修課同學對協會在社區網絡中與其他組織的互動與關係感到興趣,其中有同學問到:「協會與協力聯盟中其他社福團體是否存在競爭關係?」沈曜逸表示這群民間團體是可以合作的,例會與政府單位主導的聯繫會報很不一樣,例如公共空間釋出如何使用,是透過共同討論的方式協調出對社區最有益的安排,與透過競標爭取政府的方案是很不一樣的。不同組織可能有不同的優勢,可以彼此互相合作,以案主最佳利益為出發點,與跟政治出發的很不一樣。
    有同學提出與兩派政治對立人馬合作的可能性,像是把兩邊政治角力的里長都拉進來,給他們一個作秀的場合,但沈曜逸表示如果只是辦活動,可以這樣玩,但草根性的社區工作並不允許這樣玩,因為政治是不可能不看見的,也不可能不選邊站,捲入派系的角力當中,做與不做都是幫了任何一方,社區工作者不能不去正視這樣的政治關係,還要很細緻地去評估它。

期待不被社區需要的那一天

    沈曜逸真實地把其在南萬華的「看見」分享給修課學生,從他社區工作的理念與實踐到與其他網絡的互動關係,呈現的是在南萬華社區工作的真實面貌。沈曜逸說道:「協會的終極目標就是殺死自己。」也就是說當這個社區不再需要他們,而可以自行發展時,他們的目標就達成了!
    這次的演講帶動了實務與知識的對話,講者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突破了課本和教室的限制,也讓教學和同學們對於自己在社區裡工作、與社區一起工作的可能性和限制,有了更深的理解與思考。接下來還有三次演講(資訊如下),主題十分不同,修課的學生將擇一作為期末的案例分析報告,也歡迎有興趣的各界人士自由加入。

Art editor Img

11月27日 打造都會邊緣的一畝綠:從土地到餐桌的食農創客教育實踐/彭正龍 沺源青工作室
12月18日 課程創業與地方營造的思考:從坪林茶鄉開始的自然安心計畫/李佳璇 大桌環境整合
時間 週五上午10:30-12:00
地點 台大社會社工系館211室
主辦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X 食養城市。人文農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