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沒剩下多少時間了」!在2016年的世界地球日前夕,由富邦金控贊助,臺灣大學、臺灣大學社科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財團法人富邦文教基金會一同打造「富邦全球化講堂」。在氣候變遷與全球發展局勢的轉折點,企業和學術研究中心得以一同凝聚並推動社會共識,帶動能源轉型與社會轉型的典範之變革。
在「富邦全球化講堂」簽約暨開幕記者會中,臺灣大學楊泮池校長表示今日臺灣最重要的資源是人才資源,仰賴人才培育才有可能在國際上競爭和達成永續發展。校長進一步表示,蔡明忠董事長秉持著「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心態,協助臺大社會科學院發展非常可喜。
富邦金控蔡明忠董事長以近日雨量和去年乾旱作為楔子,點出氣候變遷已經發生;他更進一步指出,去年底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所訂定的巴黎氣候協定,目標直指2030年再生能源的比重要達到40%。然而,「臺灣我們準備好了嗎?怎麼走到那一步?」 蔡董事長的提問,說明富邦贊助臺大成立「富邦全球化講堂」,期許其成為意見交流平台,釐清各種關於能源轉型和調整的看法,進一步對替代能源的發展作出研究並凝聚共識,以找出臺灣未來的能源轉型出路。
蔡董事長也以中國票房超過新台幣150億的電影《美人魚》為例,用劇中的土豪男主角所言:「沒乾淨的水和空氣,賺再多錢有何用?」,說明企業永續經營和社會永續發展之間的關係。他期許富邦成為永續經營的企業,希望從最小的地方做起,進而影響整個社會。
簽約記者會結束後,富邦全球化講堂正式啟動。第一講講者由中央研究院暨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院士進行專題演講,講題為「我們沒剩下多少時間了」,由楊泮池校長主持此次專題演講。
李院士先從COP21(第二十一次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的決議談起,指出面對當前氣候變遷的觀點與尺度問題。從太陽與地球之間的鉅觀宇宙變動,到人類短暫生命的落差,說明人類與地球之間的關係,並進一步強調鉅變是迅速發生的。化石燃料使用量快速增長的同時,全球人口呈爆炸性成長;在1950年代,人口數就達到削減非再生能源的量級,到今天已經造成全球的環境傷害。尤其,隨著人類生活水平上升,各種資源消耗量級也隨之提升。從社會和經濟的趨勢、以及地球系統趨勢中,人類的各種影響正在加大和加速。人口太多、消耗太多是今日的問題,但如果不從政治和經濟面下手,是無法解決這些問題的。同時,他也指出西北風帶來大陸空氣污染的跨境風險。
李院士進一步說明溫室效應和冰河期,指出目前的碳排放是過去歷史所未見的;尤其,等到冰河期為全球降溫,我們早已都不存在。他也針對IPCC報告結論解釋:無論是減1.5度還是2度,都難以躲開氣候變遷的衝擊。李院士苦笑著談到,他的太太不了解他這麼努力,地球也不會變好,他只是努力地讓它不變更壞而已。即使COP21的宣示都做到了,溫度還是會繼續上升;然而,上升4.5度的地球是不能住人的。人類的未來正陷於風險中。現在需要設置急速減碳、零排放的目標。
從全球性的問題回到在地的尺度,李院士繼續提問臺灣的能源用在哪裡?未來真的需要那麼多的能源消耗嗎?他說明當前的化石燃料補貼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負荷,既有的資源應該轉投資再生能源與社會轉型。
|
李院士不斷地呼籲:「我們沒有多少時間,是為了年輕人,地球是有限的而且正被急速消耗;如何用更少的物質來過這樣的生活,這是新政府的挑戰。不是油電漲不漲價,而是大家都要參與到這樣的轉型。」
在李院士精彩演講後的座談會,主題是「我們沒剩下多少時間了—你我切身相關的氣候與能源考驗」。該場座談會由一直致力於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知名作家小野主持,與談人為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徐光蓉教授,和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賴偉傑理事長。
小野以他的本名(李遠)和李遠哲開個小玩笑,他指出李的演講像音樂會,很美妙但也很沉重。從李院士對太陽到地球這樣的鉅觀見解之後,小野介紹兩位過去在許多社會運動中作為領導者和專家的徐教授和賴理事長。
座談會的討論過程中,講者們都認為再生能源發展需要整個社會系統性的改變,有許多的迷思也應被釐清,社會溝通需有清楚完整且對等的資訊揭露,而最便宜友善的發電方式就是節約與再生能源。
徐教授介紹國際氣候協定下各國採取的措施及國際投資風向由石化轉向再生能源,而臺灣當前政策目標過於「輕而易舉」,強調最能「不讓民眾荷包失血」的政策就是節約及發展再生能源。
賴理事長則認為,系統變遷、綠色經濟與政治決心的重要性及地方政府、民間團體、利益相關方等不同社會角色的共同參與。綠色經濟不一定是GDP成長,但是卻能讓環境更友善、社會更公平、改進人類福祉。而朝向綠色經濟的轉型過程中,地方政府的角色不容忽略,賴理事長舉例年地方舉辦的節約政策,皆卓有成效,其先行者的經驗應被重視,中央政府也應有決心與清楚願景目標。
在社會溝通上,賴理事長指出過去電價下降很多,可是物價並沒有隨之下降,應破除電價和物價掛勾的迷思。又如現在有很多化石燃料補貼與發展政策是需要檢討的,像是到「偏鄉」去發展的六輕。
藉著現場中國大陸同學提問兩岸該如何交流,徐教授指出環境問題跟社會運動有關係,臺灣與中國大陸政治條件不同;賴理事長則指出中國其實生產過剩,大家可以一起將標準加嚴,讓污染企業不行到處跑。環境問題不應該停留在道德層次;企業要來想想用最少的資源來產生最多的產品,這才是最有競爭力,如德國在法規的領先,讓他們的產業領先。周主任也發言認為,兩岸應放下政治成見,為環境共同合作。
李院士在座談會的最後起身回應,今天的臺灣需要系統性改變;他也舉出加州大學的案例,碳中和、零碳排可以從校園中做起;臺灣大學可以來當領頭羊。面對氣候變遷,意謂著整個體系要改,每個人都應該動起來。主持人小野也說,從今天的討論內容來看,我們整體公民素質都很高;希望每位都是種子、實踐者、繼續學習。
相關活動資訊詳見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網頁
或臉書粉絲專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