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活動資訊

【活動報導】【建築師的回訪:建築‧空間‧公共藝術】論壇 -2017.04.09-10

 

        由臺大藝文中心主辦、社會科學院、總務處、校園規劃小組共同合辦的「建築師的回訪:建築‧空間‧公共藝術」論壇於4/9─4/10圓滿落幕,壓軸場邀請社科院建築師伊東豊雄回訪,分享當初創作理念。
臺大社會科學院新大樓由伊東豊雄建築事務所與臺灣的宗邁建築師事務所、大涵學乙設計工程有限公司三組團隊共同設計,歷時八年於2014年落成,並經文化部審議通過視為公共藝術。社科院遷回校總區的意義,除了讓師生不用再奔波於不同校區,也為臺大北面增添了新入口,帶來校園空間新面貌。
       這場「建築師的回訪:建築‧空間‧公共藝術」論壇,邀請各界專家學者參與,討論主題多元豐富。第一場座談「校園空間蘊含的社會視野」,邀請中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曾光宗及東海大學郭奇正教授分享大學校園發展的不同規劃案例,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亦是校園規劃小組召集人黃麗玲則補充了臺大校園規劃的脈絡,及自日治時期以來至今多變的建築風格沿革。

  

1060408上午校園空間蘊含的社會視野(陳宥中攝)

       第二場座談則聚焦「校園公共藝術」,由前北美館館長黃海鳴主持,邀請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康旻杰、喜恩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藝術總監陳惠婷及藝術家涂維政三位講者分享各自的參與經驗及實作案例,他們不約而同提到公共藝術的關鍵特性:「關係美學」,如何在作品創作的過程中與在地社群產生連結、互動成為值得關注的話題。「公共性」與「藝術性」永遠是這個主題缺一不可的兩端,走向人群、建立關係,讓藝術家得以跳脫自己的創作框架,與不同的族群產生對話。此次論壇即透過社科院這個案例,討論建築做為公共藝術,師生們該怎麼去看待、欣賞及體驗。

  

1060408下午 校園公共藝術再蛻變(陳宥中攝)

        第三場座談「大學生的美感經驗及建築教育」由藝文中心主任沈冬主持,邀請臺大藝術史研究所教授黃蘭翔、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劉惠媛及交大建築所講座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曾成德分享。黃蘭翔教授以臺大建築為例,提點不同時期建築的特色,臺大校園宛如一座建築博物館;劉惠媛及曾成德則闡述了社科院圖書館「不只是圖書館」的精神意義,在當代建築的精彩設計、呈現上,圖書館可以是人與人相遇的地方、知識交換的場所,乃至於美術館化的閱讀空間,吸引師生佇足。

  

1060409上午大學生的美感經驗及建築教育(陳宥中攝)

       壓軸場為建築師伊東豊雄的「伊東豊雄再訪社科院─建築師的社會思考」,伊東先生除了以生動的圖片、影像分享社科院的設計概念,也與參與籌建過程的諸位貴賓一同座談,向臺下三百多位觀眾分享設計規劃的心路歷程。
       此次是藝文中心首次舉辦以建築為主題的論壇,引起許多迴響,論壇最初與最終的目標,皆非單一的指向建築本身,而是希望打開對話,經由跨領域的討論主題,開啟我們對於生活的感受力,找回對美的感性。未來還有一系列與建築、空間相關的講座、工作坊,敬請期待。
(更詳細報導請點臺大網頁)

 

  
  

1060409下午伊東豊雄再訪社科院-建築師的社會思考(陳宥中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