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活動資訊

【活動報導】【社會系學術演講】邁向跨國公民身分的東亞:台灣、南韓與中國-2015.12.17

 2015.12.17
【社會系學術演講】邁向跨國公民身分的東亞:台灣、南韓與中國

   

   12/17日是本學期最後一場社會系週四演講。講者元載淵(韓國延世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有令人驚豔的學術經歷,主持人劉華真副教授也表示講者是主持人在美國求學期間重要的學長。

   講者從南韓華僑孫啟瑞的故事開頭,說明南韓華僑90%祖籍山東,但同時有南韓、台灣(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三種可能的身分歸屬。講者將中國比喻成生父,而台灣是養父,南韓則為出生地,並以此群體的特殊性,切入後冷戰東亞地區的公民身份議題。公民身分是社群成員的一種身分,區分他者與我群。本次演講聚焦1990年代以後韓國華僑的轉變。

   南韓雖有130年的華僑移民史,但長期沒有中國城,沒有非常富有的華僑,數量也沒有增加,是南韓社會中不被看見的群體。1998年以前,未成為南韓人的華僑受到種種財產權和企業所有權的法令限制,直到經濟危機後的新自由主義轉型才開始放寬。同時,赤色中國改革開放後,山東省成為南韓最大的貿易夥伴,相信反共復國是「好中國人」的南韓華僑,慢慢與中國形成連結。爾後,台灣的民主化與台獨意識的興起,則讓長期未居台灣的南韓華僑重新思考自己的公民身分。

   整場英文演講偶爾穿插講者流利的中文,演講後的提問與討論也相當熱絡。包括中研院謝斐宇老師提問,南韓的經濟自由化與民主化時間重疊,為何講者聚焦經濟自由化的效果,或者要如何區分兩種效果?本系吳嘉苓亦提問公民身分的討論上,「生/養父」的比喻和「生/養母」是否有理論上的差異?還有聽眾針對中國的朝鮮族提問。提問討論後,多名老師仍參加會後點心會,分享提拉米蘇時討論研究、聯絡感情。下學期社會系仍會繼續舉辦學術演講活動,詳情請關注台大社會系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