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活動資訊

【活動報導】【新聞所】紐約時報中文網總編來台分享 鼓勵學生掌握優勢、創造機會 (2017.12.4)

報導/莊蕙慈
12月4日,新聞所來了一位特別的嘉賓,她是從北京遠道而來的《紐約時報中文網》總編倪青青,受到「採訪寫作一」課程授課教師林照真的邀請,在短暫停留臺灣的行程中安排了這一場課堂演講,與同學分享自己從事新聞工作的歷程,以及紐約時報中文網的發展現況。

倪青青從小在美國成長、就學,大學時就讀哥倫比亞大學的國際學院,在修習新聞學院的採訪寫作課程後找到志向,進入新聞學院學習,下定決心成為優秀的記者。從不太會說英文的小移民到進入美國頂尖新聞學院,甚至後來還成為《洛杉磯時報》當時最年輕的駐外記者,倪青青在演講中不斷鼓勵同學要積極主動學習、爭取機會。她提到自己曾利用假期回到上海加強自己的中文能力,後來注意到《洛杉磯時報》有駐中國記者的需求,自己的身份和雙語能力就成為重要的優勢。

倪青青也向同學介紹《紐約時報中文網》的發展,內容主要是將紐約時報的文章翻成中文版本,也會刊出當地採訪的原創內容,還會透過社群媒體直播等多元數位方式推送。不過由於網站剛上線不久就因為刊出揭露溫家寶等政治高層財務和利益關係的相關文章,而被中國官方禁止、封鎖,讓如何找到讀者成為紐約時報中文網的大挑戰。目前除了在中國國內發行非政治內容為主的雜誌,也努力拓展海外華人的市場,也更積極地與臺灣、香港等地的讀者群互動,了解讀者需求,提供適合的服務。

被問到關於學生想爭取在媒體機構的實習機會時,倪青青認為學生應該要打破迷思,不是要問機構能給自己什麼,或是被動等待釋出的職缺,而是要把握自身優勢,告訴機構自己能提供什麼樣的幫助。

她舉例,如果自己是今天在台下的學生,聽到《紐時中文網》想開拓更多的台灣讀者,她便開始去想作為一個臺灣本地的學生,能夠為這個媒體帶來什麼效益?她表示,最重要的是先了解媒體機構的產品性質,思考產品需要什麼以及自己的優勢在哪裡,並向機構提出自己能提供的幫助。「也許這個東西原本不存在,但如果你能說服我,then you get a job」。

▲紐約時報中文網總編倪青青(後排中)與新聞所學生分享自己從業經歷,鼓勵學生積極的表現自己、創造更多機會與可能性。(照片提供/羊敏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