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活動資訊

【活動報導】【新聞所】駐所記者李志德入班教學講評作品 學生獲益良多

文/莊蕙慈

▲駐所記者李志德到採訪寫作課堂講評同學們的解釋性報導,幫助同學釐清作品中的盲點,以及了解更多採訪寫作上的技巧。(照片提供/羊敏丹)

▲駐所記者李志德到採訪寫作課堂講評同學們的解釋性報導,幫助同學釐清作品中的盲點,以及了解更多採訪寫作上的技巧。(照片提供/羊敏丹)

 

2017年開始,新聞所駐所記者由現任公視新聞部經理李志德擔任。12月11日,他來到採訪寫作課堂,與授課教師林照真一同講評同學的解釋性深度報導作品,以自己豐富的新聞採訪寫作與編輯經歷,提供同學專業的意見。

這次的解釋性報導作業共有6篇作品,李志德在每一組同學先簡介完自己的報導後,透過許多的提問以及畫出架構圖講解,來讓同學釐清在寫作和結構安排上的盲點。

針對不同性質的題目,他也會分享採訪與調查的技巧。以政策成效追蹤與評估為例,他表示可以透過內政部主計處、立法院公報以及監察部審議報告等政府網站進行資料的搜尋查核。他說,這些資料雖不會有特別勁爆的消息,「但是裡面有寫新聞最重要的東西——數字、政策思考與統計現況。」

「在寫作時常會丟掉大量的細節,但其實讓你故事具有可讀性的,正是這些專業細節。」李志德在課堂中不斷提醒同學「細節與故事」的重要性。他建議同學在報導中不要太快就急著點出結構問題,而是先把有趣、特別的故事與情境中,那些細節資訊描述清楚,把人的故事寫完後,再往上寫到脈絡,把問題點出來。

他提到,臺灣記者的通病之一,常常是放棄說故事,而急於想去堆砌自己認為重要的議題,但是如此一來,採訪時容易對受訪者拋出抽象的大問題,並把受訪者所說的看法直接當成事實。他認為這樣的做法有點偷懶,也提醒大家應該藉由通透了解事件的細節,去發現好故事,並觀察到議題的核心問題。

修課同學王茲筠表示,李志德在講評時所建議的調整報導段落,確實讓整體邏輯架構更清晰,也對於他提出的「不要割掉故事的血肉、不要只是堆砌想要給讀者的觀念」的意見印象深刻。她說,過去寫報導會想急著把資訊推到讀者面前,但現在發現其實個案的細節才是可以讓讀者跟這個故事產生共鳴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