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17)年5月6日至5月10日,全國大專院校運動會在臺灣大學舉行,共有16個運動比賽項目,包含田徑、游泳、體操、桌球、舉重、射擊等。來自各個項目及大學的運動選手,都卯足全力地比賽,有些選手更用汗水寫下自己運動生涯的完美終章。
一群來自臺大新聞所「獨立媒體創作課」,科系背景多元的學生們,在全大運舉辦期間,來回奔走在運動場內,等待選手們流露出最真實的那面,即時捕捉,再將文稿、影片、照片上傳至臺大新聞e論壇,繁雜的一人多工,只為了讓讀者一睹最前線的風采。
新聞所碩一的楊孟軒說,很幸運在他主跑的射箭、田徑項目裡,有奧運等級的選手參賽,最大的收穫,便是觀察線上記者採訪的實況。由於選手具知名度,楊孟軒必須學習在眾多攝影、文字記者簇擁中卡位,「訪問時,也因為擋到鏡頭而被推了一把,這些都是要實戰才會學習到的眉角。」楊孟軒說。
|
楊孟軒在全大運報導期間拍攝的作品。(楊孟軒提供)
|
進行全大運採訪四個多月的新聞所碩二生黃怡菁表示,「每次看到報導出來的時候,內心會有莫名的感動。」感動來自於把選手教練的熱情與汗水寫出來,讓更多人看見;感動來自於選手教練們總不忘記在每一次的練習或比賽結束時,和她說聲辛苦了。即使有趕稿壓力、找新聞點壓力、努力和受訪者變熟的壓力,但完成報導或拍到一張好照片而獲得的感動,會慢慢消磨掉這些壓力。「最後想起全大運,就只剩下小小的成就感。」黃怡菁說。
|
忙於捕捉選手畫面的新聞所碩二生黃怡菁。(攝/黃楸晴)
|
新聞所碩一林佳穎認為自己在強調「即時」報導的壓力下,成長不少。「這次全大運都在跟時間賽跑,經常在半天比賽結束後就要回傳結果。」除了時間緊迫,林佳穎也要了解賽況,更要面對多樣的報導形式,包含文字採訪、攝影、影片剪輯等。林佳穎認為自己能力逐漸提升,但也在過程中發現自己的不足。譬如為了趕稿,而沒有辦法跟受訪者長時間聊天,因此沒有專訪報導;或是太想全面地報導賽況,導致報導常常沒有焦點。「不過總體來說,這次參與全大運報導,對我來說是一次很辛苦,但也很值得回憶的經歷。」林佳穎表示。
|
新聞所碩二生林家穎拍攝的作品。(林佳穎提供)
|
同樣體會到即時新聞報導的壓力,還有政治系大四的黃泓文。「我發現自己體力常常跟不上心裡想做的事。」因為只有自己一個人報導,只能做一個人可以負荷的事,讓黃泓文感到有些可惜。「不過透過這場運動賽事,認識到許多共識的同學和選手,是一件很開心的事。」黃泓文說。
來自財金系四年級的陳芊聿,是第一次接觸新聞創作,她經過朋友的介紹,得知新聞所開設「獨立媒體創作課」的消息,「也因為自己對運動新聞蠻有興趣,便興致勃勃的加入。」讓陳芊聿最難忘的經驗,便是第一次使用專業的攝影設備。陳芊聿表示採訪期間可以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對於體壇的樣貌也有更深入的理解,更意外結交到不少朋友。她很慶幸自己獲得坐在主審身後拍照的特權,能夠近距離觀賞比賽,「也離自己嚮往的運動新聞更進一步,是大學四年中完成過最熱血的作業!」陳芊聿表示。
|
第一次拿專業攝影設備拍攝的陳芊聿。(陳芊聿提供)
|
同樣來自財金系四年級的李嘉軒,以一句話總結她在全大運採訪經驗中,最深刻的體悟。「一則耐人尋味的報導,僅止於陳述眼前所見事實是不夠的。」她說新聞寫作就像是褒一鍋湯,以實際發生的事為基底,喝起來平淡無奇;倘若加入運動員帶有各式滋味的心路歷程,嚐一口便能感受到富饒人情味,而回味無窮。李嘉軒曾因不夠果敢,錯失採訪良機;直到她開口、跨出第一步,才發現原來沒有那麼難。「作為一名體育賽事的記者,必須具備勇氣,才能讓報導不局限於賽況,而是充滿生命力。」李嘉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