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人物專訪

【臺大社會學系學會--書單專訪】何明修老師:勇於質疑一切理所當然

*本期人物專訪為臺大社會系系學會為2020杜鵑花節所提供【教授推薦書單訪問企劃──老師!我想讀書!】有興趣之師生歡迎點選社會系學會臉書~~

▋開箱!「泥煤威士忌」
  
  在投入研究、教書之餘,何明修老師還有品威士忌的興趣,談到不同產地、製作帶來的風味差異,老師雙眼放光、如數家珍地一一說明。在種種威士忌中,有一種特別的類別,擁有強烈泥土、煙燻氣味,評價兩極,卻也讓老師深深著迷於其特別的風味--泥煤威士忌。《Against the Grain: A Deep History of the Earliest States》(中譯《反穀》)對他而言就如艾雷島產的泥煤威士忌,味道濃烈而獨特,「一喝就知道這絕對是艾雷島的酒」。
  
  「James Scott(註1)的每一本書我都有,近二十年來每一本書都讓人驚豔,非常好看!」老師自研究室的書牆中拿出James Scott於2017年出版的《Against the Grain》,語氣熱切。Scott以史料與考古研究為基礎,對我們習慣的「從採集狩獵進步成定點農耕,再進化成工商業發展」的線性進步史觀,以及「定居、農業促成文明與國家的誕生」的預設提出犀利的批判與翻案。作者認為,早期國家型態的出現,是統治者將農業定居的生活型態強加於人民身上的結果。對統治者來說,定居的人民更便於管理,而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民,則意味著國家可以從之獲取生產剩餘──也就是徵稅。Scott的作品都在挑戰人們的常識,點出國家如何奴役、剝削人民,或者如《不被統治的藝術》,研究東南亞的無政府主義者如何力圖避免被納入國家政府的管理體系,對習慣國家治理的我們來說,都是新穎而餘韻無窮的思辨經驗。
  
▋文明的進步,有讓我們過得比較好嗎?
  
  專攻社會運動、環境社會學與勞動等領域的老師,第一次接觸James Scott其實是透過他的另一部作品,研究1970年代馬來西亞農村階級衝突的《弱者的武器》;而這本書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便是把馬來西亞佃農對地主的毀謗、欺騙、破壞機具與不守約定,視為「弱者日常反抗的武器」。這樣隱而不顯的衝突形式引起了研究社會運動──公開的階級衝突──的老師的興趣,在這本書之後更忍不住把Scott的著作都讀完。
  
  《反穀》的英文書名「Against the Grain」,除了直指Scott討論農業對人類文明發展影響的主題之外,在英語脈絡中更有「違反常理」、「格格不入」的意思,呼應作者採取的特殊立場,雙層意涵也頗有深意。Scott對歷史發展的詮釋、對國家與統治者的批判,正是老師推薦這本書的理由,他希望能有更多高中生接觸這樣勇於提出反思與翻案的思考方式,「不要把當代的一切視為最好、最適當的狀態。多一些知識的理解,對這個社會來說、對個人來說還是必要的。」
  
  從採集狩獵的社會「進步」成定居農業社會後,人們的生活有過得比較好嗎?作者整理考古研究,點出定居農業社會中的人們,與採集狩獵社會相比,不僅勞動以求溫飽的時間增加,營養攝取也是更不均衡的,而相對密集的人口、人畜混雜的住居也讓傳染病帶來更大的負面衝擊,同時人們更必須負擔國家要求的勞役與稅務。Scott以實際的史料與考古證據,提供我們一種更顛覆性的視角來看待過往數千年歷史與人類文明的累積。若將這樣探問的眼光聚焦於當代,我們可以問的是:當代的國家政府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進步的21世紀文明」,真的有讓我們過得比較好嗎?
  
▋以史為鏡,然後呢?
  
  訪問期間,新冠病毒急速擴散,而台灣政府自去年年底起的活躍表現,以及台灣相對受控制的疫情,成為社會關注焦點。在國內,我們生老病死的日常與政府機關的運作、規範與罰責緊密相扣;到了國際,我們仍然需要以從屬的國家──台灣──為個人身分與主張相關權利的基礎,到哪裡都無法完全脫離國家的影響。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如何理解Scott對國家政府的尖銳批判?老師以民主化前後來區分兩種國家類型的討論。在民主化之前,國家對人民有絕對的權力,以國家之名要求增稅、徵兵、開戰都是天經地義,人民沒有反抗的辦法。民主化之後,人民擁有更多的權力,可以影響或替換政府,政府便需要滿足人民的需求與福利,它甚至會被人民期待弭平族群間的資源分配不均。老師以同性婚姻專法為例,「婚姻在西方一開始是教會界定的,一直到開始有伴侶權跟同婚(倡議)出現後,才用國家的力量來平權化。」
  
  至高的權力、意識形態、動員國民的能力以及與時俱進的統治技術(人口普查、監視系統、編碼管理)讓國家有能力造成各式各樣災厄:台灣的白色恐怖、兩次世界大戰、中國的文化大革命、蘇聯農業集體化過程的大飢荒……,都對人們造成難以回復的深刻傷害。同時,也是這樣的能力讓國家可以保障少數族群權益、落實社會正義,甚至在這次新冠肺炎病毒肆虐期間,有效協調醫療物資、防疫資訊以及各單位應落實的防疫措施。
  
  「國家就是個複雜體,」接近訪談尾聲,老師這麼說,「《反穀》也不是要我們從此不吃穀物,而是多一些警覺是比較好的,對國家多一些戒心。」這本書所傳達的扎實而獨特的批判視角,正和老師重視的社會學特質相呼應,「社會學對我來說,就應該要勇於質疑很多生活中理所當然的事情。」重新用批判思考的角度審視早已習慣的日常生活,帶來的焦灼感或許便如剛入喉的威士忌,口感嗆辣、刺激強烈,卻也是在這一次次不斷反思的洗禮與實踐中,才能品出箇中深遠獨特的風味。
  
(註1:James C. Scott是美國的政治人類學家,研究領域以農業發展、無政府主義與無國家社會為主,著有《弱者的武器:農民反抗的日常形式》、《不受統治的藝術:東南亞高地無政府主義的歷史》、《反穀:穀物是食糧還是政權工具?人類為農耕社會付出何種代價?一個政治人類學家對國家形成的反思》等書,對當代政治、經濟與歷史討論都有深遠影響。)
  
▋作者:張嘉芸
▋校稿:管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