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人物專訪

【人物專訪】專訪社科院新進教師 ── 社會系翁哲瑞助理教授

研究與動機

 

翁老師主要研究題目為──中國在民國時期的政府語言政策。翁老師大學畢業於耶魯大學,畢業後他參雅禮學會(Yale China Association)的交換活動,活動旨於讓耶魯大學畢業生有機會去中國的中學或大學教英文,而這次的經歷啟發老師對於中國語言政策的好奇。

 

2008年翁老師開始在湖南大學教英文課,湖南有當地的方言,而從來自中國各地的學生也有各自家鄉的方言口音,但在學校因為大家需要有共同語言,所以都講普通話。翁老師發現:湖南學生講的普通話和他之前在北京接觸到的普通話也不一樣,讓他產生好奇:普通話和北京話有什麼差別?這樣的語言現象是怎麼演變、發生的?起初翁老師不確定這是否可以成為研究主題,後來發現其實語言和社會有著密切的關係,語言會影響到個人發展的機會,比如說:如果在美國不會講英文,可能會找不到工作,要受到好教育也需要良好的語言能力。另一方面,對中國來說,語言是構建國家很重要的工具,這便是翁老師選擇這個主題作為研究目標的原因。

 

老師?喜,所以意去冒

 

翁老師表示,美國的老師職位越來越少了,念研究所不見得就能當老師。很多博士生找不到教職工作便會選擇到其他行業發展,翁老師則是唸了兩三年的研究所後才確立要朝這個目標邁進。他知道要找到老師職位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做了幾年研究之後發現自己真的喜歡研究,也喜歡教書、參加研討會、和其他學者交流,所以決定試試看。翁老師花了三年找工作,在第三年他申請上史丹佛的博士後研究,也才從博士班畢業。翁老師說到,如果第三年還是找不到工作,他可能就不會繼續了。後來翁老師發現,申請到博士後讓找工作變容易了,尤其是在亞洲,亞洲的學校比較喜歡已經拿到學位的候選人,而他的題目在美國較難找到工作,因在美國研究亞洲、中國的社會學家比較少。在台大開啟教職生涯後,翁老師也開始感受到當老師的樂趣,對他來說,台大是個研究亞洲語言非常好的環境。

 

對學

 

大學畢業時,翁老師曾心想一定不要待在學術界,因在耶魯看到一些年紀比較大的助理老師,覺得他們壓力太大了。後來他才發現,原來自己很喜歡這樣的工作,也因此大學畢業過了三年才讀研究所。翁老師覺得很多大學生會給自己很大的壓力,像是必須要達到什麼目標。在美國,大學是一個讓學生去反省自己的價值、想法的時間。現在的學生則壓力越來越大,工作、金錢、或是生存的壓力。當然避開壓力是很不容易的,但生活無法預測,其實很難交代自己以後會想做什麼,因為沒有經驗就沒有機會,也可能會遇到從來沒有想過的事。他認為學生有目標很好,但沒有目標的話也沒關係,多接觸、不要設限,可能做了才會發現自己有興趣。而翁老師希望自己能多了解台灣、臺大、臺大學生的需求,盡己所能地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