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所有消息

【 活動報導】台大社科院人才培育系列講座第五場:國際合作與參與

       臺大社科院於2021年3月22日舉辦第五場人才培育系列講座,邀請政治學系黃旻華教授、社會工作學系古允文教授以及社會學系劉仲恩副教授以「國際合作與參與」為題,與在座師生分享社科領域的國際研究合作調查、國際學會參與、舉辦國際研討會以及研究生國際發表與研討會籌辦之經驗,提供後進學者與研究生未來參與國際學術活動之參考。

Art editor Img
圖片一:講者兼主持人黃旻華老師進行開場

      黃旻華擔任社科院胡佛東亞民主研究中心主任同時也是社科院國際長,他認為學術上的國際合作目的有很多種,透過國際合作,學術研究能夠跨越地域上的限制、破除視野局限性,學者間也可以彼此激盪交流。社會科學研究的在地性強,同樣的理論與假設在不同場域不一定適用,而國際合作可以更全面理解研究標的的本質和多樣性。他接著以政治學門為例,提到透過國際交流與合作可以降低學術界常見「圈內人關起門來做研究」的內捲化(involution)現象。另外,活躍的學術交流可以提升學校國際影響力與綜合排名,個人層次上也可以經營學術界人脈以及增加自身在研究領域的知識深度與廣度。

      黃旻華接著列舉國際合作常見的類型,從教學上的雙聯學位、交換生與訪問學者等交流,到研討會、學者拜會、執行共同研究計畫或是共同建立研究中心等學術合作,多樣且常態的交流合作提供多種可能性與益處,因此他鼓勵在座教職員與師生多參與國際合作,他說道,校級單位主管能藉此提高學校能見度與國際聲譽;院級系級單位主管雖可能受限於學門特性或是系所資源與人力條件,國際合作還是有一定程度的重要性;學者教師們或是研究生參與國際合作則可以保持自身在國際學術界的能見度與研究能量,同時也能經營人脈網絡,「能見度的增加是件好事,對你的學術生涯是有益無害的!」

Art editor Img
圖片二:講者古允文老師

      古允文接著從自身學術經歷出發,分享進入學術圈後,如何接觸與進行國際合作。「許多開始都是誤打誤撞的。」他笑著說道,在英國攻讀博士學位時,參與了一場博士生工作坊,當時一位學者Roger Goodman正在撰寫日本福利研究專書並決定擴展研究其他東亞場域,透過工作坊,古允文協助該研究的共同作者Huck-ju Kwon進行台灣研究。在建立與國際學者間的網絡後,古允文因此獲邀參與聯合國UNRISD(United N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ocial Development)大型研究計畫。有了這樣的國際合作機會,古允文發覺身為台灣學者,國際合作可能受到國際政治情勢的限制以及東亞研究尚不興盛等因素影響,「沒有路,我們就自己找路」,於是在許多東亞青年學者的努力下,自2005年起舉辦了EASP(East Asian Social Policy)研討會,發展至今已成為東亞福利研究的年度盛事。他以此鼓勵後進學者們多參與國內外重要學會與學術活動,機會的擴大先於研究上的競爭,不要介意與他人進行合作。

      劉仲恩過去參與多個不同跨領域學會的演討會,他與在座師生分享研究生參與國際研討會之策略以及相關學術服務經驗。與其他兩位講者相同,劉仲恩認為學術界人際網絡很重要,參加研討會是最直接與不同學者交流的場合,藉以獲得學術研究的回饋、認識不同學者,或是透過學術服務來維持學術聲譽等。如何選擇適合的研討會?劉仲恩建議從自身研究領域找起:領域內大型研討會或是區域性的研討會以及特定主題的研討會,研究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術興趣與研究主題尋找適合參加的場合。另外,也可以根據不同屬性考量:對於「新手」而言,研討會規模太大反而不容易進行交流。他也提到,因應疫情許多研討會改為線上,研究生可以加以利用線上舉行的機會,他開玩笑說道:「不需要花費太多金錢,就可以有國際級享受。」

劉仲恩接著建議參與研討會前可以擬定「作戰計劃」,擬定參與研討會的目標、多加練習論文的報告,以及善用研討會時間,最重要的是要享受整個過程。參與研討會時,除了常見的論文發表環節,他亦分享其他可以參與的活動,例如:圓桌討論、學術海報發表等,對研究生來說,這類較小型的場合反而能有更多不同形式的互動與對話。另外,除了在自身領域內活動,他也建議研究生不妨留些時間觀察其他領域最新關注的議題以此增廣見聞。

Art editor Img
照片三:講者劉仲恩老師

      研究生剛開始參與研討會往往較為膽怯,劉仲恩向在座研究生分享一些「心法」。他認為台灣研究生可以更為積極主動,保持良好的自信,「就算是美國研究生也跟你一樣緊張」,他建議研究生可以事先準備不同時間長度的 elevator talk 短時間內完整的介紹自己與研究。參與交流活動時也可以準備一些對話或問題,結伴同行也是個好主意。在拓展人際網絡或是與先進學者交流時,劉仲恩說,常見的做法為事先與對方聯絡、預約見面時間,另外,有些學會亦有 mentor program(例如:社會學ASA學會),學者或研究生可以申請成為mentor或是mentee進行交流,亦或是研討會參訪旅遊活動都可以參與與利用。研討會結束後,可以透過撰寫感謝信增加良好印象與曝光度,亦可以透過社群網站與其他學者、研究生保持聯絡,例如:使用Listserv電子郵件群組或是在社群網站追蹤學會相關資訊。最後,他鼓勵研究生可以把眼光放遠,「positon yourself globally,你也可以跟全世界的學者、學術社群有很精彩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