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所有消息

【專題報導】【社工學系】在地青年、學生與社區的共創:大溪哇挖wow!

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課程助教 陳羿潔

     一聽到「大溪」,你會想到什麼?豆干?老街?
     身為大溪人的黃慧勤,一開始對自己家鄉的印象,就跟一般人一樣,不是大溪老街,就是豆干,或從建築角度來說,就是漂亮的古蹟。然而這些對她來說,都不在他的生活之中,充其量不過是包裝給觀光客看的產品,於是,他開始渴望去挖掘「大溪」鮮為人知的另一面。現在,從他口中,我們將得以用新眼光來看待「大溪」這個地方。慧勤,從一個空間規劃者的角度,為我們打開大溪的多元性與開放性。李宗俊,同樣身為大溪人,也將以社會學的角度來反省在大溪的社區工作。「大溪哇挖wow!」跟他們一起挖掘大溪、發現大溪,進而對大溪發出wow的讚嘆吧!

去掉觀光客的眼光,用在地的視角看大溪

Art editor Img   「大溪哇挖wow」是一個教育的行動,而這個行動的緣起是台大城鄉所對大溪未來的城市規劃,讓黃慧勤開始思考從人開始、從需求出發的城市規劃。大溪主要面臨到人口外流的問題,因此如何讓年輕人願意留在大溪、如何讓大溪成為一個適合年輕人發展的地方,便成為了慧勤及她的夥伴們的主要行動目標。為了找出未來可能留在家鄉的年輕人,他選擇職業學校而非升學高中,乃是考量服務業留在家鄉有最大的可能性,帶領年輕人去思考他們與大溪之間的關係與感覺,並且希望他們有管道可以發聲。
    至善高中過去在當地人民眼中是一個流氓學校,學生活動力很強但專注力不高,於是校長嘗試將表演藝術帶進學校,同時,讓學生將表演呈現在社區中,開啟學生與社區居民之間的連結,達成一個新的關係的理想。然而,從學生的表演中,發現學生不太了解「大溪」這個地方,因而不知道有什麼素材可以融入表演中。正是此契機,讓黃慧勤得以與至善高中合作,希望透過課程設計,幫助學生更了解大溪,進而使表演可以更有趣。 

大溪的多元性與開放性:以五感體驗來挖掘

Art editor Img    如果要向他人介紹你的社區,你會怎麼介紹呢?我們要如何去認識一個地方?黃慧勤用兩個理論觀點來設計課程,其一為「五感理論」:過去習慣用眼睛來認識世界,忽略我們身上還有其他的感官,結合五感經驗,讓學生透過聲音、味道、觸摸等經驗來認識家鄉;其二為教育的「鷹架理論」:工作者扮演支持的角色,當青年的能力漸漸增加之後,支持就該減少,學習的責任轉移到青年身上,自行將活動延續下去。
   黃慧勤依據三大課程目標來設計課程,分別是(一)帶動大溪青年學子對大溪土地的關懷;(二)累積大溪生活文化的紀錄;(三)激盪對大溪城空間的創意構想。在這樣的課程目標及理論框架下,設計出六個單元,讓學生透過不同方式去玩、去體驗這個地方。包括(一)印象大溪;(二)歷史大溪;(三)生活大溪;(四)挖大溪;(五)專題討論;(六)發表。學生在這樣的課程中,除了透過多元的感官,開放地去認識大溪之外,更發揮自己的創意,用一部影片來述說他們認識的大溪。
  「誰在詮釋大溪?誰在決定大溪需要什麼?」李宗俊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提醒我們主流的社區營造可能是如何地幫助優勢群體,忽視弱勢群體的需求。大溪有幾十種版本的地圖,幾乎都是大溪老街為主,可見政府總把資源關注同一件事情、同一個區域以及少數人的利益,在大溪老街以外,貧富差距很大,很多貧窮的都是原住民,但他們在大溪的角色被關注到了嗎?所以,李宗俊提出「Touch平台」的概念,將過去的資源做一個整合。就字面上的涵義來看,就是「接觸」,因為他發現學生、青少年們,或是社造組織,都活在一個很封閉的世界,因此希望透過彼此接觸,把原本封閉的社區網絡打開,讓原住民、青少年也能看到他們的生活,為社區注入多元的聲音與生命,創造社區的連結,打造一個開放、多元的大溪,實現在地青年、學生與社區多元居民共創的理想。

帶領學生參與社區:從陪伴到夥伴

   「我們用帶學生學習的角色,得以較低的身段來與社區居民接觸。」黃慧勤用這樣一句話來詮釋自己在社區中的角色。回顧其行動累積,靠著青年力的號召以建構出無限可能,當初教育行動所帶的高中生,如今以大學生身分回來,繼續參與這樣的教育行動,從接受者變成給予者,發揮傳承的功能,也變成了他們的夥伴,五年前預設要年輕人留在家鄉的目標越來越近了。
    授課教師陳怡伃鼓勵未來要從事社會工作的學生,用社區營造的方法來帶領少年和青年,組織起一群人、一件事和一個地方讓這些不知何去何從的個人,有動力投入讓自己和社區更美好的行動裡,相較於個案服務或治療性團體工作,這樣的取向不只改變個人,也創造了支持個人改變的人際關係和環境,很值得發展。

Art editor Img    李宗俊也表示,自己在服社會役的時候,開始思考怎麼從源頭改變家鄉年輕人流離失所的情況,後來發現社區必須長出改變的機會,而他目前在至善高中兼課之外,也協助家扶中心等剛在大溪設立的團隊,推動二手物品市集等活動,希望年輕人可以有新的舞台。
    目前,這個工作團隊串聯起義和農村、薩烏瓦茲部落、三和木藝等在地組織,慢慢產生出更多的可能,像是去年開始舉辦「秋日子」野餐活動,結合木藝製作野餐籃、吃農村的產品,讓更多人認識不一樣的大溪。大溪透過這樣多元的夥伴共同參與,從青年到社區,共創出老街之外的大溪社區特色。長遠的目標,是在原有封閉的社區裡,去開展多元性。

 

接下來還有二次演講(資訊如下),歡迎有興趣的各界人士自由加入。
11月27日 打造都會邊緣的一畝綠:從土地到餐桌的食農創客教育實踐/彭正龍 沺源青工作室
12月18日 課程創業與地方營造的思考:從坪林茶鄉開始的自然安心計畫/李佳璇 大桌環境整合
時間 週五上午10:30-12:00
地點 台大社會社工系館211室
主辦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X 食養城市。人文農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