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中研院與財稅資料中心合作運用台灣財稅資料分析財富分配的變動,接軌World Top Income Database (WTID)。讓我們能利用近乎母體層級的資料窺探台灣真實的所得分布情形。除了解所得分配不均程度之外,不平等的成因與後果,也是重要的研究對象,例如教育機會的不平等。教育不平等既可能是所得不平等的成因、也可能是後果,更可能是循環的僵固關係,研究中我們先以後果的角度來進行分析。
子女就讀大學時可以得到所得扣除額,納稅戶內若有大學生,皆會回報至稅務資料,因而可串聯子女就讀之大學與其家庭的所得、資產背景。我們發現家戶所得及資產與高等教育的就讀機會呈現高度相關。以所得中位數來看,公立大學高於私立大學、一般大學高於技職體系、而就讀頂尖大學學生的家戶年所得中位數遠超過全體樣本的中位數。其中以台灣大學為首,在所有院校中的年所得中位數超過150萬為最高,更進一步可以發現尤其以台大醫學、財金、電機等科系學生的家戶年所得名列前茅。過去的高等教育政策,乃是以頂尖大學為主的重點補貼模式。經過計算彙整,我們發現平均每位學生補貼金額越高的院校,其學生同時也擁有越高的家戶年所得,也就是說現行的政策促成了反向重分配,無助於教育機會的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