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生研究計畫創作獎:陳其農(社會學系)
論文題目:托育處境與替代方案之新社會經濟可能—以五甲社區自治幼兒園為例
指導教授:陳東升教授
現今台灣教保服務場域,以私立營利園所為主,約佔據了七成,而公立以及非營利幼兒園則僅為三成,而惡性競爭造成教保勞動條件惡化以及照顧服務的不均等分配。研究發現幼兒園費用高昂,幼教老師薪資卻普遍低廉,導致勞動價值被壓迫、有照顧需求的家庭承擔經濟壓力。
當前,在教保產業面臨資本主義市場邏輯中不可迴避的困境,以及社會對 教保議題的日益關注下,筆者觀察到國家權力(政府)與社會權力(市民社會中各個民間團體)皆介入教保市場,前者試圖以政令法規促成並把關友善的幼托機制, 後者致力於營造互惠的教保生態。於此社會氛圍下,本文援引奠基於馬克思主義立場的 Wright 所提出之「真實烏托邦」論述,由各式各樣新社會經濟模型來 因應不同社會情境與歷史脈絡。筆者以目前以營運九年的五甲幼兒園為研究案例,試圖從地方出發、基層教保服務產業第一線著手,提出並具體描繪解決市 場問題的另類行動方案。
台大社會學系陳其農學生國科會研究成果分享
「托育處境與替代方案之新社會經濟可能—以五甲社區自治幼兒園為例」
平均年資6.7年,每日平均工作10.05小時,平均月薪20,825,這個數據來自高雄保育人員職業工會於2006年,對南部五縣市幼托人員的調查結果。2014年,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也對台灣幼兒教育工作者的薪資進行調查,發現幼教老師薪資極低,以及公、私立園所薪資落差的現況:「公立幼兒園教師待遇約4萬1000元、教保員大學畢業月薪約3萬4000元、高中職畢業也有2萬8000多元,而統計全國私立幼兒園約有2萬多人,月領不到22K。 」
現今台灣教保服務場域,以私立營利園所為主,約佔七成,而公立以及非營利幼兒園為三成,惡性的市場競爭機制造成教保勞動條件惡化以及照顧服務的不均等分配。面對「教保服務市場化」─幼教老師勞動環境惡劣、家庭負擔沉重且照顧品質堪憂─所導致的矛盾,本文援引E.O.Wright (2010)在《Envisioning Real Utopias》中,對政治、市場以及市民社會交互作用之重新闡釋,以其所歸納出面對資本主義中市場困境的可行之替代途徑(alternative),來剖析研究個案(五甲幼兒園)於教保場域中的實踐,如何從在地社區的幼托照顧場域出發,探究替代資本主義的社會經濟如何可能,並同時評估其社會影響,以回饋結構性問題的解決途徑。
研究發現,於形塑幼兒園內部社會力的面向,五甲案例提供了另類的互動關係。以多向的互惠交流取代單向的購買關係(互助大於購買),家長不是購買一至兩位教保員的勞動力來照顧孩童,而是實際參與於照顧實作的關係中,密切地與教保人員的互動,並且與其他家長有了接觸的機會;進而,家長與教保人員之間產生夥伴情感的連帶。與此同時,照顧的意義轉變為去商品化、且具強互惠性質的共同行為。另外,家長之間也因為在幼兒園的交集、經驗交流等,建立了互助互惠的關係。社區自治委員會則是提供不同群體間意見充分協調、溝通的管道,以確保共同為幼兒提供友善且高品質之教保服務。
而此內部凝聚之社會力促成共同對外的行動與影響,如工會與非營利園所(如五甲幼兒園)支持並協力幼教老師一同站出來發聲。除了引起社會公眾的對教保的關切,更激起越來越多基層幼教老師的自覺。工會協助受迫害或剝奪應得權益的幼教老師與營利業者抗衡,並另一方面以社會運動與遊說等方式,促使政府資源的導入與支持,落實並發揮反制幼兒園市場經濟體的社會力量。
儘管筆者觀察到基層工會面對變形的教保生態影響能力的侷限,許多幼教老師儘管被剝削也不敢參與工會、爭取權利,但這個漫長的工會行動裡,可被視為長期、結果未知的社會轉型過程的一個階段,也是促成社會變革的長期可能。
(註解:全國教保職業工會辦理「教保人員勞動權益知能」研習/研究者攝)
本研究並非找到一個完美的幼兒園、或塑造五甲幼兒園為友善教保服務關係的典範,僅期許真實呈現現有案例的運作狀態與至今反思。透過五甲幼兒園的幼教老師與工會行動者如何站出來,向社會─以及自己(所有參與者)─宣示並打造「何謂認真看待教保服務這件事」,期待此個案研究能回應鉅觀政治、經濟的現況及動態關係。
幼兒的教育與保育服務不只是私人或個別家庭之責任,希拉蕊(1996)指出托育問題不只是父母的問題「我們要求政府和老闆,幫助我們這些需要工作的人,兼顧好家庭,我們一個人的力量是辦不到的」。Wright (2010)也表示若在社會經濟模式中,國家能透過其徵稅之能力,提供部分資金給由社會組織起來的非市場生產,將可能創造出更大規模的社會經濟。
最後,筆者認為不能忽視國家力量的介入將對此產業的影響,如因應少子女化的議題風潮以及社會對學前教育的重視,現今台灣幼托政策已與時俱進,也不斷的與民間對話,如幼照法的修訂以及普設地方非營利幼兒園的施政方向等。進而如何避免、減少教保產業既有勢力的阻力,並能嘗試以各式各樣的方式進行創新與變革,是本研究之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