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1
【風險中心】氣候變遷調適論壇:氣候變遷對健康與糧食安全的影響
氣候變遷對當前人類社會帶來各方面的考驗,其中,對於健康與糧食安全的影響是許多人關注的重要議題。今(105)年8月1日,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於社科院舉辦氣候變遷調適系列下的「氣候變遷對健康與糧食安全的影響」論壇。本次活動首先由風險政策中心周桂田主任針對系列活動做簡短的開場,之後區分為兩個場次,第一個場次探討氣候變遷調適與健康,由中研院經濟研究所蕭代基教授主持,邀請中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王玉純副教授引言,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疫情中心劉定萍主任與談。第二個場次探討氣候變遷調適與糧食安全,由國立臺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前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教授主持,國立臺灣大學農藝學系盧虎生教授引言,並邀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李國添教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張彬參事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中農業改良場林學詩場長,分別針對漁業、林業和作物改良的三個延伸領域參與與談。
【氣候變遷與健康:社會的脆弱度】
首位引言人王玉純教授表示,氣候變遷相關研究絕對不能僅僅止步於理論的堆疊,更加重要的,它必須是實務經驗的累積。另一方面,與人相關的問題,我們必須到社會裡去尋找答案。因氣候變遷而帶來的災難,也就必須評估其對人類社會造成的破壞力之範圍與深淺,以尋求進一步因應策略。不同的社會結構、人口組成可能會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影響一個社會面對氣候變遷的調適力,因此,找出每一個社會的脆弱度,我們將能夠更好的掌握需要進一步加強防範與保護的面向。
【環境弱勢與高風險群體】
舉例來說,社會上的弱勢群體便很有可能成為受氣候變遷下受創最深的一群。對於低收入戶、獨居人口以及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國家應要給予更加妥善的照護與安置,方得以提高整體社會面對氣候變遷的調適能力。劉定萍主任則補充,氣候變遷給人類造成的威脅來得比想像中還快,並且氣候變遷並非一種虛假的認知,它是經驗證據可尋的。
【氣候變遷與糧食安全:臺灣出現糧食危機?】
第二場次的主持人陳保基教授在開場時指出,氣候變遷給人類帶來的影響時常受到低估,因而使人疏忽了對天災的防範。而糧食安全在氣候變遷下所顯現的危機,直接的反映在水資源分佈的錯亂與乾旱。如果沒能取得豐沛水資源,農業生產將面臨重大困挫,飢荒的危機跟著被凸顯。極端氣候同時也對漁業造成威脅,氣候的變遷導致魚群習性跟著改變,一些原本在某些季節應要盛產的魚種,如今已不若過往豐饒。從以上種種看來,臺灣是可能面對糧食危機的,這樣的可能性正來自於極端氣候的出現。
【糧食安全的風險及其重要性】
盧虎生教授指出,生物型產業(如農業、漁業)面對氣候極端化的威脅首當其衝,且農業技術越低的國家調適能力也就越低。全世界的糧食供需鏈將整體人類的命運串聯在一起,例如臺灣高度依賴小麥的進口,然而現下小麥生產量低落,也就是說世界彼端因極端氣候造成的農業危機,如今跨過海洋影響了臺灣人的糧食需求。若糧食危機持續惡化,人類飲食結構就必須改變。然而,當我們朝向少油、少肉的飲食模式邁步時,蛋白質的替代來源又成了另一問題。
【農、林、漁業和作物的改良】
本次活動最後,我們分別邀請漁業代表李國添教授、林業代表張彬參事以及作物改良代表林學詩場長,分別就他們的專業為糧食議題的延伸領域做說明,呈現農、林、漁業全面性的討論。許多過去被大家忽略的議題,以及較為專業的知識,透過本次論壇使我們有了較清楚的認知,使聽眾重新理解到,當前臺灣社會面臨的是更為全面性的生態考驗。包括海洋生態對漁業的影響、森林對大氣碳封存的影響、如何在土地利用之餘兼顧生態系平衡,以及回歸到糧食的改良來看,如何保有優良作物品種和品質的控管,都是重要的問題。藉由這些問題的探討,我們對氣候變遷也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最後,本次論壇的聽眾們在兩個場次結束時,也踴躍的提出問題和意見交流,有些較為專業的知識,得以在此次論壇中有了深入淺出的傳遞與學習,本次活動在這樣的交流中圓滿落幕。這正呼應著開場周桂田主任對本系列活動強調的知識溝通、對話與傳遞。期待未來有更多關心氣候變遷的各界人士,持續投入氣候變遷的討論。(詳細報導請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