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所有消息

【活動報導】【公事所】重大政策議題系列演講-兩岸經貿廿五年-2016.11.30

文/阮家銘

管中閔先生除了擔任中研院院士,亦是臺灣大學財金系、經濟系教授,也曾任經建會、國發會主委;憑藉著豐富的學術、實務經驗,對兩岸經濟發展有著獨到的見解及展望。
管教授認為認為討論兩岸的經濟發展,可以從1992年開始,當時大陸歷經天安門事變後,鄧小平重新建立以生產裡為基礎的發展觀;臺灣也在廢止動員戡亂臨時條款,急需要重新摸索兩岸經貿關係。
25年來的發展脈絡,可以區分成三個階段:
(一)摸索期(1992-2001):兩岸歷經內部政治重大變革,欲尋求新的經濟關係。
(二)高速發展期(2002-2010):先後加入WTO,經貿成長快速發展。
(三)制度協商期(2011-2016):兩岸貿易趨緩,但是對陸投資卻仍大量增加,外人投資台灣卻逐年降低。
出口和投資都依賴大陸,本身經濟成長卻停滯不前,也使臺灣人對於經濟前途倍感焦慮。而大陸產業升級、臺灣本土產業外移,也造成兩岸傳統垂直分工的供應鏈變化。管教授認為過去的主流思維:「尋找下一波明星產品、發展經濟協議」並不能帶領臺灣的產業突破當前的困境。
管教授也以量化分析ECFA的政策效益,證明適當的貨品貿易協議,有助於減少產業衰退。然而目前對陸投資指出不進,商品又多出少進,非穩定的均衡終究難成長久之計,兩岸仍應尋求新的合作模式。
最後,管教授提出對於臺灣未來產業發展的建議,認為應該脫離傳統的垂直分工模式,均衡雙邊發展,擴大我國高附加價值的現代服務業產值,創造國內更多工作機會;另一方面,大環境的修正、法規的調適,才是臺灣產業困境的解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