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餘年來,臺灣少子化現象愈發明顯,帶來了社會高齡化、教育結構改變等迫切需要面對處理的社會現象。教育部預估自民國105年起大學新生入學人數將會迅速下降,從105年度的25萬降至不足20萬人僅需6年時間,而將於民國117年達到入學人數的最低點。為了因應學生人數結構改變,並確保學生學習成效、培養競爭力、提升教學品質,民國104教育部年發布命令要求各大專院校建立大學生學習成效與評估機制,是為近年來台灣校務研究蓬勃發展之主因。
校務研究(Institutional Research,IR)在1950年代便逐漸成熟,藉由資料科學方式有系統的分析學校所取得的各項資料,並以此做為校園前進方向的基礎。隨著資料科學日漸受到重視以及網路普及,大專院校所擁有的資料與分析能力與過往相較已不可同日而語。為了能讓校務研究順利發展,本院經濟學系與經濟統計資料中心邀請學界各方涉足對校務研究領域的學者們於106年3月17日共同舉辦「校務資料與高等教育第一次工作坊」,希望能將眾人的想法與理念共同分享討論,較早投入研究的學校能提供當前成果供人參考,彼此之間亦可互相印證,而較慢踏入此一領域的學校則能先了解方向與得到建議。
工作坊由劉錦添教授擔任首位講者,作為台灣最早一批進入教育與校務研究的經濟學家,劉教授首先分享了過去對於校務資料文獻回顧,除了國外相關研究外也有早期老師自身以台灣教育作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成果,並分享了未來對育校務資料可運用經濟實證分析的可能方向發展。
當前擁有較多研究成果的學校主要皆著重在多元入學管道、學業成就與家庭背景之間相互的關係,並將各自遇到的困難向與會者分享。政治大學連賢明教授與李浩仲助理教授、台北大學陳婉琪教授、臺灣大學古慧雯教授、中山大學葉高華教授都對此以各校資料進行了完整的數據分析,期望能對學校在入學方式比例選擇上提供更有效的建議。中央大學鄭保志教授則是運用學生選課時間點資料去分析學生選課策略與衡量課程熱門程度。世新大學研究方向則是以探討學生在入學後轉學、轉系的情況為主。清華大學邱詩詠博士後研究員以及剛開始著手參與不久的學校如東吳大學也分享了目前在各校取得的資料以及未來預期要進行的研究方向。
本次工作坊十分成功,會後陸續的討論也是熱烈異常,對於因為學校不同而造成入學學生自身就帶有相異社經背景的侷限性以及各校成果是否具有普遍性都有眾多討論,而在未來各校如何合作、分享資料與共同研究上亦有更深著墨,令人著實期待在下一次工作坊到來前校務資料研究能綻放何等耀眼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