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所有消息

【活動報導】吳士駿演講:社會科學是跨領域研究的領導者-2016.03.28

文/王子欣、林承勳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資訊工程學系教授吳士駿表示,電腦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合作非常重要。(林承勳/攝影)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資訊工程學系教授吳士駿(S. Felix Wu),三月28日受邀來臺大新聞所,分享他十餘年跨領域的研究經驗。吳士駿認為,電腦科學與社會科學進行跨領域研究時,需要社會科學研究者扮演領導者的角色,電腦則是很好的工具。他並希望未來能與臺灣大學有更多的合作機會。

由於臺大社會科學院非常關注跨領域研究,吳士駿的來訪也促成臺大一次跨科系的多元討論,演講中有來自不同科系的學者到場,討論非常熱烈。參加者包括臺大教務長郭鴻基(大氣系)、社科院院長蘇國賢(社會系)、社會系教授林鶴玲;經濟系教授林明仁、副教授江淳芳、助理教授李宗穎;新聞所教授林麗雲、林照真;另外還有資工系副教授鄭卜壬;生傳系副教授邱玉蟬;以及新聞所數名研究生,都在場提出問題相互討論。

吳士駿認為,在網路時代只要數秒就可以傳達資訊,許多不正確的資訊反而會掩蓋真相,目前許多學者都在思考這現象對社會的衝擊。他舉Google為例,即使Google是現代人的資訊來源與橋梁,卻未必能提供我們想知道的資訊。

吳士駿說,「What you like to read ?」和「What you should read ?」是其中的差別。吳士駿點出Google提供給我們的資訊都是依照排序(ranking),以最多人分享和按讚的資訊優先,搜尋引擎認為大多數人搜尋的資訊就是每個人應該知道的。吳士駿提到,現今的網路社群媒體缺乏資訊多樣性,用戶必須要靠自己吸收、判斷正確性。這是不好的現象,社群媒體應給足夠的資訊對比,使人們能從不同的角度思考。

演講中吳士駿以傳播行為為例,試圖從資訊工學的研究方法,找出社群媒體中的人際網絡。他以社群網站為例時指出,每當有爭議性的問題被討論時,用戶容易受到網路上他人的想法或偏見影響,而產生從眾效應,偏向多數人的意見。若是發表的言論傾向(用字、情緒)跟多數人的立場相同,話題就有很大的機會被繼續討論。

吳士駿說,經由資訊工程的方法分析社群網站的留言,從眾現象在政治性話題最為明顯。研究顯示,熱絡的討論串中的各則留言在政治立場是高度相似,新聞話題則是介於中間,Google搜尋引擎則是完全沒有相關。

提到在社群媒體發達的今日,社會科學與資訊科學應致力結合,並重新設計社群媒體使其能夠多元、多樣化。演講結束後吳士駿與現場新聞學、經濟學、資訊工程學等不同領域的學者交流,討論跨領域整合研究的困難與可能性。

吳士駿接著表示,未來電腦科學會處理更多與人類、社交有關係的問題,但一般資訊領域的學生較缺乏社會科學的訓練,因此需要跨領域人才的合作。他認為最好的合作方式是由社會科學扮演領導者(leadsr)的角色,電腦科學可以扮演工具(tool)的角色。

演講最後,吳士駿提到,即使透過電腦科學可以用大數據來進行研究,質性的研究方法還是無可取代。究竟科學會將社會帶往哪裡,一切都還是未知。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資訊工程學系教授吳士駿表示,希望未來能與臺大進行更多的的合作。(林承勳/攝影)